6月18日晚上11点半,苏正民和室友们结束了兼职,大家一起将赚来的钱捐进了“阿依助学计划”后,他又点开了微信,回复着爱心人士发来消息。苏正民说,这两天,新闻和爱心人士纷纷联系他,他感受到更多人对大凉山孩子们的关心。
苏正民的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他常常吃不饱饭,因为缺乏营养,直到四五岁才学会走。“西部大开发让大山迎来了许多大城市来的支教老师,我们村小又开课了。”苏正民说,上过三年小学的“文化人”父亲,不顾他人的眼光,将他和姐姐妹妹送去了学校。
学校里,只会说彝语的孩子和只会说普通话的老师,交流比较困难,很多同学不下去,纷纷选择了,但苏正民没有,终于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听懂了汉语。
小学毕业后,苏正民进入了西昌市数一数二的中学,可是初一那年,积劳成疾的父亲离世了。的日子里,母亲仍供他们读书,但他和姐姐最终选择了。
后,姐姐去了广州,苏正民则留在家里种地。一个多月后,在和学校的帮助下,他重新回到了教室。致力于帮助大凉山孩子们的《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知道情况后,为他联系到了每年2000元的定向助学金,当地还为他家里申请了低保。
2017年,凭借努力,苏正民考上了中南财经大学民商法专业,走出了大山。“我这一走来有坎坷,但更有幸运,因为遇到了那么多向我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论文致谢会被大家所关注,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去年12月份,苏正民开始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学生们写或不写,可以凭借个人情况,自主决定。
今年3月份,苏正民完成论文正文后,用了2个晚上,洋洋洒洒地写了6000多字的致谢,“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其实写得很,还有很多要感谢的人和事,都没有写进去。”苏正民说,大学毕业是他心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真的有太多的感谢要对太多的人去说,“我用论文致谢的形式记录下来,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初心,要用行动去回报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