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选派”为“选认”,双向选择、按需选认、精准对接,探索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建立技术服务团队,进一步做实产业帮扶
翠绿的茶树下,6月套种的大豆苗已有半米高,摘下茶青细看,不见一个虫眼。“茶叶优质率提升20%,收购价翻了一番。”初秋,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茶园负责人杨文春正给前来参观的茶农介绍“生态茶园模式”。
“夏种大豆,冬种油菜。大豆固氮,油菜锁磷、钾,两种作物套种,把茶树需要的营养固定在了土壤里。害虫喜欢啃食油菜和大豆叶,减少了对茶叶的侵害。”杨文春介绍,用这样的“生态茶园模式”种茶,减肥减药减少水体磷污染,病虫害有效减少的同时,茶叶色泽绿、香味足、口感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杨文春种了20多年茶。“是刘国英老师带着我们种茶致富。”他说。
1999年,武夷山市武夷镇(现武夷街道)农技站农艺师刘国英作为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被选派到天心村,并在周边村落推广岩茶。
从那时起,杨文春就跟着刘国英学种岩茶。这些年来,他家的茶树从无到有,逐渐布满燕子窠的山洼坑涧。前几年,杨文春又有了新烦恼——因市场红火,茶树种植密度增大,薄薄的岩上土已难以维持茶树高产所需的营养,茶青减产到不足之前的六成——再去请教刘国英,身为制茶专家的他,对土壤与植物营养学方面的问题也不精通,怎么办?
2017年2月,福建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对为农户提供技术公益服务,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和星创天地,或与经济实体开展实质性技术合作的个人和团队”,经一定程序,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
第二年5月,刘国英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组建了科技特派员团队。团队里,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擅长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研究,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许锐能研究大豆养分高效遗传改良的推广应用,刘国英专攻岩茶种植推广,团队协作完成茶树种、养、采全流程培育。
按照专家们给出的综合方案,2018年初冬,杨文春在茶园里撒下油菜籽,来年3月油菜花开后就地回田,当年出产的茶青品质明显提升。“感觉喝到了儿时的味道!”杨文春说。3年来,燕子窠生态茶园的茶青产量已恢复至过去的八成,而带有油菜花香的“花香岩茶”,颇受市场欢迎。截至目前,茶园套作油菜、大豆的“生态茶园模式”,已在福建推广1.5万亩。
近年来,福建多措并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做实产业帮扶,把创新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针对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学科单一、覆盖面不广的问题,福建逐步加大团队科技特派员比例,鼓励个人科技特派员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整合相关科技人才资源,共同实施科技攻关,组团开展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全方位创业和技术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牵头组建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团队,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创业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