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博士在中也透露了一些技巧这方面的诀窍。找到一个有趣的话题,跟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导师,这个能力一定是多方面的,包括发文章的能力。其中她特别提到了各个论文取向和编辑需要特征。非常欣赏新加坡国立做的工作,每年暑假把世界上最优秀编辑,请到自己的学校,让自己的年轻学者直接把自己的展示出来,听取编辑们的意见。
当然这要感谢国外没有第一作者为大这一严格的约束,否则很难相互之间能够有效陈廷敬的后人的合作。也要仰仗国外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学者对学术的尊重。尽管国内这方面的情况现在已经有所好转,知识产权纠纷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前段时间华生老师团队遇到类似问题,我自己在内部传一篇文章,居然被学生发现在头条上一字不差的发表了,阅读量超过4万。虽然不是一个完全学术的文章,但是这样堂而皇之的将别人东西转为己有,让人很难以学术为导向为生。
从贾博士最新的一篇文章开始,中国高铁对于中国人福利影响的研究来看,这篇文章的选题应该是目前中国非常热门的话题。
热门到什么程度,我多年前毕业博士也是以此研究内容毕业的。而他的研究与贾博士差距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做不下去?中国的大部分博士都是为了混个学位,特别是做老师需要博士学位,否则连岗位都没有,只能做教辅。可以先混出一篇论文出来拉倒,没有什么有学术追求。
我每年评阅二三十篇博士论文,每年都能看到这方面的研究。几乎现在所有的论文都是七章到八章,一篇绪论,一篇文献综述,能有一个不错的理论框架,做两三个,加上一章可有可无的结论与政策,就算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了。文献综述不说了,理论框架要不就是不会写,要不就是把别人东西抄一下,有创造性是不可能的,尽管许多学生都提了创新点。实战数据不是来自统计年鉴就是上市公司数据,几乎没有深度挖掘的数据。
企业数据做到2007年连统计局都不愿意干了,色洛芬数据库做的很脏,做起来非常困难,大家也就不干了。学生都是拼统计工具了,不行就做仿真。自从Melitz提出异质化概念和计量方法,几乎每篇论文都在用。从企业到产业以后会到组织到国家,再分到各个不同的产业和组织,一下子不知救了多少博士,这些文章连篇累牍毫无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