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真题与论文结合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确。真题论文计划我们共分了八个专题,内容涵盖了国际与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娱乐文化、以及必不可少的经典理论的新变化等。
整个活动包括论文、真题、特训生的思维导图以及lulu学姐的论文解读音频。每周一三五早上学姐们都会将论文发到社群,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并打卡,每周二四六将音频和思维导图上传到小打卡上以供同学们借鉴学习(音频也会上传到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每周周末晚上与同学们展开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一起做真题。
经过这三个专题,已有5000余人加入了我们真题论文计划,截止目前已有1.6万篇日记,同学们将自己的笔记、思维导图以及论文总结发布到小打卡,互相点评鼓励,适度的产出更加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议程设置理论,它从1968 年的“山镇研究” 至今,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传统议程设置到属性议程设置的理论演进,对学的理论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面对现在以媒介融合为主导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议程设置理论第三层次———网络议程设置。
1968 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当年美国前夕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的受众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众媒介议题的显著性程度对议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二阶段。1997 年,麦库姆斯和肖在一篇研究西班牙选举的论文中提出了 “属性议程设置” 理论,将其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二层次。有关议题属性影响力的研究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范畴得到进一步扩展。在一系列关于选举报道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不仅影响了选民对客体的注意程度,也影响到他们对议题属性的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众不仅能告诉“想什么”,也能成功地告诉 “洪晃照片怎么想”。这一结论被认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二层次———属性议程设置。
然而,随着具有信息生产“众包”化、 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消费碎片化的特点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来传统时代信息的线性模式,转变成为网状模式。在这样的语境下,网络议程设置理论就在这样一个下诞生,它的核心观点是: 影响的不是单个的议题或者属性,而是一系列议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 新闻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或者 “怎么想”,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中给予了全面概括。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三个。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过程;第三,大众通过营造“意见”来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