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献文对此深有感触。“新药研发过程复杂而。从化合物、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到最终通过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单纯依靠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新药研发,会导致投入不足,也无法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从而降低科技率。”
杨献文的团队正在对两万多株海洋微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和厦门恩成制药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针对肝癌等5种肿瘤,从深海微生物中寻找发现抗肿瘤的先导化合物。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合作,实现了“多赢”。更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科技走出实验室、成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产学研各类主体之间有机的联系、协助和互动,能够更加有效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益。”王建华说。
但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我国的技术与产业结合仍不紧密,当前迫切需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扶持创新各个环节,产学研各个主体更多的创新活力。
科协潘复生认为,首先要进一步高校、科研院所的阻碍因素。例如,创新链条中起到“中介”作用的平台还不够多。“从院校到企业,不是随便‘搭个桥’就完事了,而是要实现深度融合。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并不能直接拿给企业使用,需要专业的技术加工平台(又称中试平台)来磨合技术、共担风险。”他加快国家技术加工平台建设,让更加顺畅。同时,还要健全专业化、市场化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技术评价、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和产权执法的等,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创新生态。
潘复生还,要继续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更加深入地纳入考核体系中。只有从“指挥棒”上入手,才能真正调动科研人员投身企业的积极性,科研人员才能在产学研合作中得到实惠。
同时,国家层面需进一步落实产学研相关政策并完善配套细则。专家认为,产学研在专利定价、成本分摊、分配、产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应进一步明确政策配套细则,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法依规地协同创新。
今年上,有关科学伦理、学风作风的讨论也引发热议。科技部部长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同时,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需要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操守和科研伦理,还要遵守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他表示,科技部已经出台了一些,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引导和约束,让科技人员更加、尊重规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