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界热议:切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3-23 07:19:45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下笨功夫,不能一味东摇西摆、追踪热点。无论是原始创新,还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都应该为科研人员创造稳定的科研,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土壤,这一点非常重要。”

      “原始创新研究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对科研人员来说,多一点‘异想天开’,往往意味着不局限于固有模式的。大胆地想象,就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

      强化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学家们普遍表示,当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正在转变,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科研评价就像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催生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周忠和说,“比如当前的评价体系,谁发的论文多,谁就容易通过项目评审和结题验收,就能拿到更多项目和科研经费。这样一来,科研人员就不愿选择做那些难度大、风险高的原创性、引领性研究,而倾向于挑选热门的、容易出论文的题目。”

      与此同时,对于科研的评价、原始创新的认定,科学家们也更倾向于小同行评议。“什么是真正的原始创新?谁来识别、谁来认定这点很重要。鉴于科学研究的日益细化和知识发现的快速进展,我更为认同的是同一领域小同行评议。”王贻芳说。

      “整整5年里,我没有发表一篇与酵母相关的论文,换在别的单位,或许早就让卷铺盖走人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讲了他的故事。2018年8月2日午夜1时,英国《自然》在线发表一篇论文,描述的是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被业界认为是合成生物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突破。覃重军可以说是“五年不鸣,一鸣惊人”。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工作报告》中有关“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的论述让很多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当前要取得重大原创性、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必须把人用在创造性活动上来。“重大科技不是计划出来的,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像管工程项目那样管理科研人员。要给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让大量优秀的人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找准方向,不受干扰地创新突破。”

      今年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项目经费“包干制”——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不设科目比例,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