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是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顾炎武不做清朝的,……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厚禄为荣,虚心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引用论:简称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公式来证明论点。权威性的话语,可以使更加深刻、透彻、具有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例文: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分析:作者引用古语“尽信书,不如无书”阐明了读书“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