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博士生只是在校期间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1篇论文,那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沾了合作者的光。现在一个著名博士生导师带一个学生发一篇《经济研究》论文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如果能够发表2篇,这很可能表明这个博士生研究水平很强。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克鲁格曼说过,人一辈子至少要发表两篇重要论文,第一篇要一鸣惊人,第二篇证明这不是运气!如果一个博士生虽然在校期间发表了期刊论文,但是却没有在一流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找到科研职位,要么说明这个博士生兴趣不在于科研,这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要么说明这个博士生科研能力不够强,或者科研潜力不大。进一步,如果一个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记录不错,也在著名科研机构找到了职位,但是在毕业5年之后还没有继续发表一流论文,说明此人要么缺乏研究后劲,要么缺乏研究能力。
第一,立志高远,瞄准国际前沿重大问题。要想成为一流的博士生,博士论文选题就要瞄准国际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了新的经济学方法的进展,或者现有理论陷入的困境,又或者是对现实经济具有巨大影响的难题。简单地说,所谓前沿重大问题就是很多学者都关心的问题,或者说会对未来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问题找对了,不管研究结果是否有重大价值,都会引起学界同行关注。反之,如果问题不重要,即便结果做得很漂亮,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一句话,选题比什么都重要。[注1] 从哪里找前沿的选题?除了关注学术界最新的工作论文(working ),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看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系的博士毕业论文。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想去学术界求职的经济学博士生都会在本系的个人主页上贴出自己找工作的论文(Job Market Paper)。
第二,多方学习,不仅向导师学习,还要向所有本领域的专家学习。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中国的大部分经济学院系还不能开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经济学系列课程,因此本土经济学博士的训练是不太完整的。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博士毕业之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史等核心课程都没学过,全靠毕业前后自学。现在课程设置改善了很多,但是课程水平可能还达不到一流大学的水准。因此,博士生要利用一切机会向相关学者学习请教。博士生不应被视为博士生导师的私有财产。为什么武功一般的江南七怪教出来的郭靖打败了天下武功第一的王重阳教出来的全真七子?因为前者是一个导师组,后者是一个导师!我自己在读博士生期间(2003-2006年),多次通过email向伯克利大学的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哈佛大学的哈特(Oliver Hart)教授请教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问题,他们先后于2009年和201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当然,这肯定跟我不断地给他们写信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