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一是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的指导及相关理论的运用,二是依赖于新资料的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万余件文物和近万枚(初步估算)简牍,是新世纪中国古代史领域重大考古发现,具有多层面的史学价值,使重新认识其时、经济、文化和区域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揭开了西汉中后期历史发展的重重帷幕。目前,资料整理正依序进行,仅公布了少部分资料,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广阔的学术空间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1.皇位继承的制度建设与冲突、昭宣中兴的历史基础;2.汉代物质文明、分封制与地方社会发展、昌邑和豫章地区的生态及文化交流;3.文本的形成、实践、非核心区的过程及途径;4.历史遗产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科学实践。接下来,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推进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整合,科学分析历史和现实关系,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点评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臧知非)
1、吕力:《西汉继体之君正当性论证杂议——以霍光废刘贺为例》,《史学集刊》2017.(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7(4)。
2、何丹:《从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看汉代思想与》,《文化遗产》2017(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7(6)。
3、:《海昏侯墓“大刘记印”研究二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6(4)。
4、王泽文:《试说“海昏”》,《中国史研究》2016(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7(3)和《历史学文摘》2017(1)。
5、王子今:《“海昏”名义续考》,《南都学坛》2016(4),转载于《历史学文摘》2017(1)。
6、徐卫民:《汉废帝刘贺新论》,《史学月刊》2016(9),转载于《历史学文摘》2017(1)。
7、温乐平:《西汉海昏侯国的租税收入蠡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转载于《历史学文摘》2017(1)。
8、白云翔:《西汉王侯陵墓考古视野下海昏侯刘贺墓的观察》,《南方文物》2016(3),转载于《历史学文摘》2017(1)。
◎入选理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深度变革。第四次工业的到来,需要大量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体系难以完全支撑这一需要。重新设计教育和学校,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成为国际共识,也是2017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核心素养思考未来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2.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混合学习、项目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3.分析未来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认为其主要职责不再是传递信息,而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链接。4.探讨未来学校的空间形态、组织特征。5.关注新兴技术在未来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