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图书市场呈现出良莠不齐的面貌,既有大量高度同质化的旅游攻略、文笔青涩的私人旅游随笔,但也产生出个别让人耳目一新、具有高度文学品位的佳作。
在过去几年,一位新疆青年作家李娟,走进很多爱书人的视野。有读者评价:“读她的书,哪怕就是一丁点的小事情,就是每日里的擦肩而过,就是在野地里刨坑的狗,就是河边邂逅的牧马的孩子,就是漫长的冬季那些寂寥而干枯的日子,都能让她写得妙趣横生。”
李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跟随开小卖部的母亲在哈萨克的牧区游荡,她过惯了四处迁徙的日子,习惯了用表情、手势和想象力与同样游荡的牧民们沟通。她写了许多关于阿勒泰的书,《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地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也正在悄然消逝的传统生活。
“读李娟的书,能在片刻之间就沉静下来。在喧闹的公交车上,在地铁里,在午间的办公室,你一下子就穿越到翠绿的阿勒泰,去一只刚出生的羊羔,去迎接冬天的第一场雪,去躺在无际的山坡上做一场无际的梦。”李娟的书吸引了很多读者对于阿勒泰的向往,不仅是对于阿勒泰的风景,还有阿勒泰的生活方式。
类似的书,还有《瓦尔登湖》《撒哈拉的故事》《在荷兰过日子》。这些书共同的特点是有耐心,作者对某一个地方有较长时间或较为深度的生活经验。虽然同样是作者的私人体验,但这种体验并不是浮光掠影的,而是有深度,有温度,有对于人性和生活方式的负责任的刻画。
笔者认为,这些书籍已经上升到文学的层面,给读者带来愉悦而深刻的阅读体验,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它们既是旅游书,也是人生之书。
经得起时间验证,是旅游书籍的最高标准。《徐霞客游记》已经问世近400年了,至今仍然是旅游书的经典之作。2015年3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再版,迅速攀升到畅销书的排行榜。最近,陈丹青的《的游历》、陈丹燕的《我的旅行哲学》、蒋勋的《吴哥之美》(新版)等书就褪去了旅行攻略的色彩,使旅行成为文化的载体。
某旅游社交网站曾发布过一份《旅行者阅读行为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39.17%的人因为阅读而旅行,60.83%的人因为旅行而阅读。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知行合一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最佳方式。阅读和旅行,本身就是密切关联的一体两面。
笔者出版过两本旅游书,《单车环岛笔记》和《遇见未来的旅行》,在讲述旅游故事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旅游的意义是什么?当然,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出发的理由,但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个相似的心理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