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旅行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乃至生活方式的时候,旅游为出版行业带来一个“有无限想象力”的新题材。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旅游市场,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裂变,让不少作者和图书出版机构看到一片诱人的“蓝海”。
“做自己”是很多“80后”“90后”强烈的渴望,旅游成了疏解这种渴望的一个相对容易的出口。2010年,背包客小鹏的《背包十年》问世了,他塑造了一个追求梦想、追求、在全世界历险的大男孩形象,由此,了旅游图书市场的井喷。《背包十年》由中信出版社出品,多次印刷,销售总量超过60万册。这个数字震动了全行业,并带动了整个旅游类图书爆发式增长。2010年当年,旅游类图书全年动销品种数达到7000种以上,不少同类型图书的销量也超过了10万册,这在2010年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小鹏不仅出版了一本书,他还创造了一个概念——“职业旅行家”,这让很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某种意义上,《背包十年》成了很多年轻旅行者,尤其是大学生背包客的启蒙读物,这些旅行者共同的特质,是不满足于因循守旧、追求个性解放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资深旅行者跨入“旅行作家”的行列,他们用旅游随笔的方式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充满陌生感又令人向往的世界。中信出版社资深编辑王艺超介绍说,“这些旅游随笔在提供了一些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的同时,最大特色在于强调个性和趣味性,注重个体感受,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在新受众崛起的前提下火遍全国”。
旅游图书动辄“10万+”的销售量在2014年之后变得非常罕见。“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上”、“辞职去旅行”的口号变得泛滥,读者从最初的一种集体狂欢,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人们需要旅游,本质是渴望,旅游图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承载了满足这种渴望的功能,其实就是集体在熬一碗鸡汤。”资深出版人周青丰说,可惜这碗鸡汤鲜有特色,即便是放入小资、时尚、个性等元素,要真的做好并不容易,“所以,读者会发现一些旅游图书的文本是不够细腻、没有深度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市场的需求,使大量出版商疯狂涌入,随便个旅游网帖就立马签下,或找个新奇概念,或编耸人听闻的怪诞噱头为卖点,流水线化操作便草草投入市场,一时粗制滥造成风,流水账游记,很快引起了读者的反感乃至厌弃,整个旅游图书市场在短期内被迅速透支。”王艺超对旅游图书的高度同质化也表示忧虑。
对于旅游图书市场的遇冷,中国旅游出版社的王颖表达了另一种观点,“我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但必须承认,我读的纸质书越来越少了,因为互联网阅读,尤其是手机端的碎片化阅读,占了我在阅读上的大多数时间。对于旅游图书,以往人们的旅行经验较少,会更多通过游记图书来认识、了解另一个地方,但现在互联网提供旅游资讯已经越来越便捷,旅游图书的功能属性正在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