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说不能。不,怎么能显出学者的风和骨呢?再说了,至少就大部分经济问题而言,的风险很小,是一件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因此可算是经济学家的“选择”。但如果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而,而是想真正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那么,在之前,最好保持学者应有的谨慎和谦卑。
经济学的套很简单,无非是在约束条件下求极值。问题在于,我们知道的约束条件吗?有的经济学家急于提出自己的最优方案,但他很可能没有考虑到面临的约束条件。某一项政策,听起来很不错,但实施起来,有预算吗?合规吗?谁去干?有足够的人力吗?会和另外的政策目标冲突吗?你看到的可能只有一个约束条件,现实世界中或许有十个。
此外,和学者的目标函数也不尽相同。学者考虑的是收益最大化,即如何尽可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但往往首先要考虑成本最小化,即什么政策是最容易执行、能够立竿见影的。在教科书里,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一回事,实质上就是个对偶问题,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可能相差万里。你拿到的考题和的考题是不一样的,怎么一起对答案呢?
竹中平藏是一位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小泉纯一郎组阁之后,邀请在庆应义塾大学任教的竹中平藏担任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2002年9月,小泉罢免了金融担当大臣柳泽伯夫,改用竹中平藏接替,并继续留任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竹中成为小泉内阁名副其实的“财经金融总管”。2004年9月,在小泉内阁的第三次改组中,竹中继续被任命为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卸去金融担当大臣一职,就任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帮助小泉啃下邮政民营化这个的“硬骨头”。《读懂的逻辑》一书,就是竹中平藏对自己这段宦海生涯的体会。
读者可能首先会发现,竹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竹中在日本的经济政策、思时,用的基本是凯恩斯主义框架。但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框架,并不是强调要如何干预市场,而是当决策者在思考如何管理宏观经济时,他们关注的是主要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花一元钱,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这是个简单的财政乘数概念,简单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初学经济学时就知道。但在现实中如何测量乘数的大小、如何解释乘数的差异和变化,令无数精英白了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的财政支出塯加,会给利率、货币乘数带来何种影响?从长期来看,国债利率相较名义P增长率孰高孰低?大学生们在准备考试之前复习的这些问题,财政部部长和央行行长们同样在苦苦思考。在现实决策中,花拳绣腿不管用,管用的还是基本概念和最基础的分析框架。决策之难,难在经济体系是一般均衡的,处处连通、一变倶变;也难在经济体系是瞬息万变的,朝秦暮楚、难持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