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克思是人类社会最伟大、最崇高、最彻底的的创立者和科学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推进、建设和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人民网福建频道与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策划推出“致敬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写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系列文章,以此表达对马克思的深沉纪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时刻“不忘初心、牢记”。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世界经济学说史上一本伟大的著作,完成了经济学的划时代的。时至今日,这部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依旧生机盎然,是我们描绘蓝图奋力前进的宝典。正如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一书中前言所指出的:“大多数智力或想象力的创作,经过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就永远消失了。但有一些创作却不是这样。……这些创作,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这个把伟大的生命力联结在一起的称谓不会不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疑这伟大一词适合马克思的理论。”而今,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年之后,我们既要孜孜不倦埋头学好用好这一理论,也要联系经济社会现状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有一种思想家,有人他的时代已经逝去,他却一次次地重装登场——马克思就是这样的思想家;有一种书,有人遗弃让它蒙尘,却有更多的人对它反复捡起——《资本论》就是这样的书。很多人在学习《资本论》理论的过程中,往往只看重和强调《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这一结论性原理,在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认为《资本论》已经完成了历史,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马克思时代完全没有的经济现象,《资本论》所分析和的经济原理已经“过时”了。
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刮起的经济飓风,还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资本论》在西方国家受到追捧、走红,甚至出现脱销的局面。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财长布吕克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也频频翻阅《资本论》。如果说西方学者和都在重视《资本论》,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在我国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之后,学界一度有不少学者迷恋和追捧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学说和分析工具方法层出不穷,甚至在政策的设计和应用上也大量套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结果被证明水土不服。在理论学习中,仍然有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最终难以避免地陷入“斯密”和“三位一体”等庸俗观。中国短短数十年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不少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和学习中国经验,我们更要一以贯之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本身,继续和探究这一我们康庄大道的理论指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