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截止至2010年,在29个主要农业国家的1.4亿公顷耕地中,42%面积已经采用了转基因技术,重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籽。
转基因作物的经济理论框架下分析主要研究供给效应和价格效应,除了考虑对的影响外,关键还是取决于转基因作物的采用比率。
当供给效应和价格效应足够大时,替代种植和扩展种植就会发生。而转基因作物被采用并种植,可能会引发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成本。下图就是各种种植方式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由时间变化图可知,转基因棉花、玉米、油菜籽主要以替代种植方式为主,并逐渐扩大种植面积。相比之下,大豆的替代种植和扩展种植大致均匀增加,主要集中在巴西和阿根廷。
在农业实践中,替代种植经常出现双重种植的现象,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种植两种作物而不是传统种植方式的一种作物,转基因作物通常种植于虫害高发期和杂草生长期。对比传统种植方式,双重种植实现了固定耕地扩大生产率的效果。
在利用简单的经济理论模型下,可以很容易的模拟农民是否会采用转基因作物的决策动机——转基因种子的成本低于化学农药用品和病虫害杂草防治等的综合成本,或者增产效果大于相同成本下的其他生产投入方式。
进一步分析,当某一地区的虫害杂草损害程度较小,转基因种子能够体现的收益效果也就不明显。随着病虫害水平的提高,采用转基因种子的收益也随之增加。
当病虫害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传统种植方式损失过大,使用基因工程种子种植作物就变成了唯一有利可图的种植方式。
但是,真正希望通过采用转基因种子单纯提高作物产量,由于其他生产投入也要相对提高,所以收益效果并不明显,尽管提高收入和产量是农民采用这一技术的直接诱因。
另外,转基因作物还会带来其他好处,包括农民减少化学农药的接触和相关工作时间,当然这些减少程度也与当地的病虫害水平相关。
无关干货、无关鸡汤!头条号【共鸣果】致力于社科文献和学术论文的分享与,并专注于其中的思辨见解与趣味细节,力图让读者了解更多打破惯性认知、传统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