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十世纪学术界“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生平事略,陆陆续续已出版不少传记和回忆录,其中,钱之俊的《钱锺书生平十二讲》,体例独特,别开生面。
是书由十二个专题构成,间杂九篇相关的附文,从钱锺书少年时期的读书与作文讲起,至其父亲钱基博的人生遭际结束。“适我无非新”。钱之俊考察了钱锺书生平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钱锺书当家庭教师》《钱锺书的编辑工作》《钱锺书的住房变迁与文人际运》等,题目所及内容,即便是在杨绛先生的回忆录里,也只能见到一些“影子”。其具体事例,诸如钱锺书小学时期撰写的小论文《获狐辩》的发掘;抗战期间,迫于生活压力而当家庭教师的无奈之举;与合众图书馆之联系,以及此间与近代学人的交往;还有作为编辑或主编的钱锺书等等,都非常新颖,之所未道,可补史传之阙。故范旭仑先生在序言里称之“足以开张耳目”。当然,每一讲虽然都是一个而有趣的专题,按史书体例,可视为“纪事本末体”,而从整体上看,前后事件之间也常有相互映发之处。讲到钱锺书由苏州桃坞中学转到无锡辅仁中学读书,有因有果,转承清楚;讲到少时对待自己的文章“不自藏拙”,又与其“壮悔兹深,藏拙为幸”对比;讲到“钱锺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写钱锺书与妹夫石声淮之间知彼知己而关系冷淡,与后文“钱锺书父亲的遭际”再及两人相互关系一脉相承。
写钱锺书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学问家,材料新鲜,固为事略之首选,而史实丰富,也是传记之基础。以《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为例,作者既追溯了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的原因,又广求“不在英法读研究生”的事实,最后深掘出“钱锺书的学位观”,层层推进,直探本源。仅“为何不读研究生”一节,就关涉到钱锺书在的学位、不读研究生的传闻、海外留学热的背景、任教光华大学的原因、国民留学之办法等等,将个人放置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之中,广搜博取,详实考察。而史实与现实相连,昨天与今天攸关。如苏州四中(即桃坞中学)与无锡辅仁中学的现状,当年的合众图书馆与今天的上海图书馆之关联,早年未读博士与晚年海外大学主动送博士头衔上门的对照,一切都让人感觉历史是有温度的。
生平传记之作,也许写实容易“传真”难。钱之俊并非将材料简单地罗列在一起,而是力求有所发现,探究传主的心理与思想,以期“传真”。其中有钱锺书少年读书时的逞强使气;留学英法三年,夫妇以读书为务的轻松快乐;游杭日记所反映的机智风趣,一如其人;还有“死者如生,生者无愧”的从容洒脱。特别是涉及“”一段历史,对当时“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