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医精诚,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织毫勿失,处判针药,至微至精”3月6日,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维顺,他用2000余字的文言文,叙述了张选均的从医生涯,字里行间饱含。这份别出心裁的“谢师礼”,迅速赢得不少网友点赞。
这篇文章背后的张选均老医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陈维顺和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师生情谊?记者昨日进行了采访。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张选均老人家。房间里堆满了书籍,老人正在电脑前看着全英文的医学论文,并用英文做笔记。
张选均1930年出生在醴陵石亭镇一个富商家庭,在长沙、醴陵、渌口等地均有产业。他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常给乡亲们看病,却从不收钱。
父亲和伯父曾留学日本,母亲也知书达理,受此影响,张选均从小就熟读经典“,当时我家里有两个大房间,全部摆放着书籍,我没事就去看书。”
高中时,张选均在醴陵湘东中学(今醴陵一中)就读。因为成绩优秀,读高二时,学校就给他发了毕业证,并他去长沙考大学。
1948年,18岁的张选均独自赴长沙考学,报考了湖南大学和湘雅医学院两所学校。受祖父从医的影响,他最想读的还是湘雅医学院,但因英文比较差,无奈落榜。然而,他考湖南大学时则排在了所有考生的第二名。
1949 年,张选均如愿考上了湘雅医学院,学制为7年。然而,他在学校的日子并不好过。家人因“身份”问题受到,早已逃亡各处不知踪迹,张选均不仅没有生活来源,学费也成了问题。很多同学都是共青团员,只有他入不了团。
从小就一帆风顺,但生活和身份的改变让张选均遭受着。受此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也逐步下滑。大二时,他考虑转学到南昌的第三军医大学,因为那里免学费。湘雅医学院的老师得知此事后,把他留了下来,并为他申请助学金。
因全国压缩学制,张选均在湘雅医学院读了6年就毕业了,被分配到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在国家冶金部卫生处工作。
张选均除了坐办公室处理文件,还经常要到医院检查工作,但他对这个身份并不适应。他当时去石景山的首钢职工医院检查,医院组织了高规模的欢迎仪式,这让他无所适从。
1955年,张选均如愿被派往云南省东川市会泽矿务局,和一批刚从鞍钢卫校毕业的年轻人组建职工医疗队。在当地,张选均学历最高,成了负责人。然而条件受限,他只能住帐篷。因局里职工较少,他大多是给当地村民看病。
在东川从医1 年,张选均一手把医疗队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医院,住院床位达200多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医难题。但因“身份”问题,实为医院负责人的张选均却一直没有正式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