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里课题组《自然·通讯》在线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万里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酸性磷脂控制记忆性B淋巴细胞的IgG亚型抗原受体的增强性免疫活化》(Acidic phospholipids govern the enhancedactivation of IgG-B cell receptor)的研究论文,报告了酸性磷脂通过与记忆性B淋巴细胞IgG型抗原受体胞内区的动态相互作用,精准控制记忆性B淋巴细胞的增强性免疫活化的新机制。
9月21日,大学生命学院杨茂君教授,高宁研究员和医学院肖百龙研究员研究组合作在《自然》(Nature)期刊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哺乳动物机械Piezo1离子通道的结构》(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Mechanosensitiv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哺乳动物机械力离子通道Piezo蛋白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Piezo蛋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9月16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一行六人来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考察调研。大学副校长尤政陪同调研。杨卫首先实地考察了微纳米力学中心实验平台。分别参观了结构超滑与器件实验室、纳米新材料实验室、微纳流动实验室、微纳米生物技术实验等。中心实验室汇集了力学、机械、材料、化学、生物以及微纳米加工的常用中小型设备,兼具综合性与性,对进行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近日,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简称CNMM)郑泉水教授与美国大学David J. Srolovitz教授的联合研究团队在石墨层间解理能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相关工作以“Measurement of the cleavage energy of graphite”(石墨层间解离能的测量)为标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大学CNMM暨航天航空学院的博士生王稳。
9月1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听研究员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ATCH技术实现大型基因簇一步法靶向克隆》(Cas9-Assisted Targeting of Chromosome segments CATCH enables one-step targeted cloning of large gene clusters)的论文,首次体外应用Cas9系统实现对上百kb的基因组片段的靶向克隆。该技术的开发将极大简化对能够表达具有高附加值生物大的基因簇的克隆步骤,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该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合成生物学、基因测序、精准医疗等领域。
大学施一公研究团队18日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γ-分泌酶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文章,了分辨率高达3.4埃的人体γ-分泌酶的电镜结构,为理解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提供重要基础。 据介绍,此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首次展示了γ-分泌酶的原子分辨率结构,并在结构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γ-分泌酶中催化亚基PS1上的致病性的突变,对更进一步了解γ-分泌酶切割底物的机制、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高效药物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