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注意到,目前中国经济学界、财经界在介绍现代经济理论时,往往介绍主流学派理论太多,对非主流学派介绍甚少,有的甚至认为非主流学派不值一提。此做法有点偏颇。
第二,从经济学术史角度看,主流理论往往是在非主流理论的声中不断修正形成的。有的是直接吸收了非主流理论的部分思想进行了完善。经济理论的历史是不断演变的历史。今天的非主流内容可能就是明天主流的内容。
人类经济史的实际状况及其演变更是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全球迄今的人类市场经济史事实上是一部被经济学家人为分割的、所谓主流和非主流经济思想特别是由其分别衍生的经济政策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此方面,有着举不胜举的历史故事和案例。因此,经济理论的创新和繁荣,往往要格外重视非主流理论的。
第三,纵观近五百年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史,几乎无需证明的历史事实是:不管你承认与否,世界在发展中,其经济实力始终存在着强弱、大小之分、并且始终处在大国兴衰变动更替之中。
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之后,在国于国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平等和不平等的竞争中,小国、弱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征往往是受制于世界霸权国家、拥有巨大货币财富实力或国际主导货币国家的影响。并且,又受制于该霸权国家经济所处的霸权上升或下降的不同历史阶段、或同一阶段不同经济周期中繁荣、衰退时特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的影响。
因此,在历史上,身处“中心——外围”不同下的“外围”国家,出于其经济发展的自身战略需求,自然对指导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取向或者“政策嗜好”会有差异。其实,当初和美国崛起之时之所以分别产生、兴盛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就是最好的。但是,今天的“嗜好”并不意味着是明天的“嗜好”。
从世界经济史角度看,正像威尼斯、葡萄牙、荷兰、英国及美国等国,当处于不同时代的霸权兴盛地位时,都是积极推行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同内容的全球化政策,但在赶超和崛起之初,却都无一例外地有着不同程度的贸易等体现国家经济主权意志的政策干预和支持。
因此,由此给人以思考:到底什么是理论?理论是研究事物之间联系等规律,是知识概念的体系。作为一个有用的理论(好的理论),在不同的时空下,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国家、企业、家庭),是否会有不同的标准?作为微观理论,在同一市场机制条件下,作为“选择的科学”,仅是研究有限资源的配置(有意思的是,经济学分析已被扩展到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创始者、诺得主贝克尔G.S.Becker所研究的歧视、犯罪、、离婚等人的行为),可以是普适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