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参加这次论文开题报告,白天忙于繁重学报工作的严高鸿,那几天连续利用晚上审阅论文。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就是1.5万多字,4篇论文看一遍下来,再批注上修改意见,需要几十个小时,他天天都要熬到深夜。
虽然,这是一场理论战线的学术之争,但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且熟知世界近现代思想史的严高鸿敏锐地意识到,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大问题,自己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他反复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著作,对当时的一些权威学者解读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提出了质疑,并撰写文章,果断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主义的标准的论断。
文章提出,自然作为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生产力系统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一论点的提出,和修正了传统的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我国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文中的观点被一些学者称为“严高鸿命题”。
文章起因于严高鸿的一次社会调查,他发现我国后,打破了“大锅饭”的局面,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可是一个隐忧是对资源的和的。他敏锐地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可是,原有的权威理论强调:地理对人类社会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这样的轻描淡写,显然与现实的发展不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