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读者提供的语言素材可能是巨量的,对我们来说,多多益善。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英汉大词典》绝不会走某些网络百科词典那样任由访问者增删修改的数,因为久经的权威性要求我们必须把“搜集”和“采用”这两道工序区别对待,前者向全世界,就像杨校长说的,这是的、海纳百川的系统;后者的权限必须牢牢掌控在我们的核心编辑团队手中,万不可文本大而无当,这可以说是我们《英汉大词典》奉行的“集中制”。
能把上述的两点,也就是“深度社会化”与“高度数字化”切实地执行好,第三版也就算成功了。总而言之,今天这场发布会,就是要向广大读者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素以“高大上”著称的《英汉大词典》已经下了“接地气”的决心,要融入读者的生活,也要读者融入《英汉大词典》。
我的老师陆先生主编了《英汉大词典》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二版还有我的两位师兄于海江博士和高永伟博士担任执行主编。师长们的学术,巍巍峨峨,仰之弥高。陆先生在第二版序言中引用了《荀子》的话:“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我将以此为座右铭,也遵照杨校长的,重温在座各位师长的谆谆,在喧嚣浮躁的时代风云中,努力做一个守得住清贫寂寞的辞书工作者。
说到这里,心情不免有些小激动。想起1994年初夏时节,当时读初二的我去南京东新华书店,想买一部大一点的英汉词典。犹豫很久,我选择了《英汉大词典》,那是第一版的缩印本,陆老师的大名就印在封面上,花了98元。当时我口袋里只有100元,而其他差不多大的英汉词典都要100元以上……又想起后来上海中学住读时的无数个晚,每次解析几何做得人仰马翻之际,都会从写字台边的书架上抱起《英汉大词典》,随便翻到一页,挑两个词条读读,似懂非懂,换一片天地,放松自己……一晃,20年过去,还有太多太多与《英汉大词典》打交道的瞬间,渐渐都模糊在记忆里了。
但我今时今日的理想却毫不模糊,那就是让《英汉大词典》在增进中外文明互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上海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而在为这番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也编织我自己的学术“中国梦”。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