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生态与资源利用的支撑严重不足。有报道显示,我国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仅有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
喻达辉告诉记者,我国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时间短、基础差、缺乏积累,对海洋生态的规律性问题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以常见的增殖放流(指人工投放苗种)活动为例,现有的增殖放流只注重评估渔获量,对于生态结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评估。“生态系统是,要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科学投放,完善生物链。经常大量投放某种生物,就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空间,导致结构失衡。”孙省利说。
“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人少,研究水平和深度都远不及陆地生态研究。”黄晖则为研究力量不足的问题而深感担忧。
黄晖团队现有12名人员,加入团队的第一件事就是学潜水。由于珊瑚礁研究经常需要潜水,整个团队每年都会去高压氧舱做一次治疗性减压。仅此一点,就可以管窥海洋研究之难。
加强海洋研究力度与投入已成专家共识,然而如何把海洋经济的发展从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实现海陆统筹,提高海洋经济发展品质,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现在的海洋经济,都是在攫取资源或填海造地,缺乏真正的高新技术,对海洋利用还非常有限。”孙省利认为,未来湛江乃至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应侧重深水网箱养殖,推动养殖户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碳汇产业。
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15届中国生物圈区网络大会在湛江召开。这是该会首次在海洋区内召开,凸显了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但几天后,雷州市企水镇洪排村村前海滩的20亩红树林遭非法砍伐。面对这种发展与的拉锯战,区的管理者不无感慨地说:“能够遏制退化,就相当不错;如果能有一定恢复,就是很大贡献。”
党的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这让海洋经济的发展迎来新一轮,但在海洋经济高歌猛进的同时,海洋生态的已刻不容缓。
莫让经济“铁蹄”踏破生态红线
■安沙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围海造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围海晒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垦滩涂扩展农业用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围海养殖;2003年以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围填海缓解用地矛盾。
围海造地对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丢了科学与适度,就可能失去了守住生态红线的屏障。
密集无序的海水养殖造成海岸带生态被严重,红树林进一步退化。研究表明,养殖过程中的饵料只有10%的氮和7%的磷被利用,其他都以各种形式进入。很多海岸带水体富营养化,甚至赤潮频发,都与密集养殖、无序排放不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