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试验示范站的郁俊谊研究员,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农民在一起。正是在田间,他与同事们一起发现并培育了红心、超甜的猕猴桃新品种“红瑞德”;正是在田间,他完成了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的晋升。
在西北农林科大,评教授不一定靠论文。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给农技推广人员发补贴,“推广教授”职称评审单列,评教授主要不看论文,而是看对农科推广的贡献,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覆盖面,还有农民得到的实惠。
这样的农技推广教授、副教授,在西北农林科大已评出10多位,郁俊谊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现在的氛围,走在田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向学生,解决了知识来源的问题,避免了教学的‘空对空’。”
事实上,田间的调研和指导,犹如木之本、水之源,让教授们的课堂更加形象,让教授们的科研更扎实。很多学生反映,那些扎根基层的教授们,讲课内容很实在、很丰富,也很生动。
李华说:“农业科技研究不可能仅仅在办公室、实验室就能完成,必须在地里、在实践中、在产业发展中找到课题方向,课题研究在地里进行,课题直接用于农业需求。”
八百里秦川成为西农教授们得天独厚的实验室。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教授赵政阳,研究苹果20多年,培育出我国早熟苹果品种代表“秦阳”苹果,是一顶一的苹果专家。2005年他受命挂帅白水试验示范站,焕发了科研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在赵政阳的带领下,白水试验示范站围绕现代果园栽培模式,开展品种选育、砧木利用、高效栽培等研究,建站9年,共选育新品种5个、获得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研究论文179篇,荣获陕西科技进步和农技推广两个一等。
2013年以来,西北农林科大还紧跟信息化发展浪潮,研发出示范站实时和专家远程咨询授课系统,利用大数据对23个示范站进行管理,实现农业种植温度、气候随时;利用远程交互系统现场答疑、授课,实现农技推广到田间地头的“零距离”,大幅提高农业科研和生产的科技含量。
既育树苗又育人才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剪枝、授粉,给果树施肥、除虫,园艺学院学生到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实习已小有时日,这些平时在书本上接触的内容,终于有机会施展手脚。23个试验示范站,每年能够容纳上千名学生实习,已成为西农学子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示范站累计承担181个班5333名本科学生实习实践教学;有266名研究生在示范站开展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