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飞”进农业科技“硅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5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2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作为主攻生物纳米材料和芯片技术的引进人才,从美国大学“飞”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义,一踏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门,就被学校优越的科研和科研条件深深吸引。
坐落在被誉为我国农业科技“硅谷”——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流失曾一度阻滞了学校的发展。2004年该校大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意为人才搭建创新创业的舞台。10年过去了,像义这样的从世界各地“飞”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优秀人才,现在已经超过150名,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建设水平。
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超常规的举措吸引优秀人才。学校不仅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对引进对象、引进程序、引进待遇、考核目标等进行了明确的,还不断创新人才引进的途径,参照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的标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以引进高层次人才。
为保障人才强校战略顺利实施,该校不仅成立了以党委、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和领导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还专门成立了建制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各项人才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日常性管理与服务。
“让每一个人才都有发挥才干的广阔舞台。”基于这样的共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工作、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大力支持人才干事业,用事业平台留住人才。
该校围绕解决制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整合资源创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地道的南方人宋卫宁1994年博士毕业于阿德莱德大学,先后在、美国、以色列学习工作了22年,他在作物抗旱、抗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具有国际水准。他说:“学校搭建的事业平台很吸引我,我在国外是搞小麦的,这里更适合我的事业。”
事业平台的搭建,让人才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和竞争力,有力促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学校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从2005年的27项提升到169项,发表SCI、EI、SSCI等论文的数量从不到300篇增加到1797篇,获批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3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工作的旨和方针。
“学校重才、爱才、惜才的举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校领导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更是让我,这是我决定回来工作的最重要原因。”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原教授刘同先界农业昆虫应用研究领域具有一流水平,是学科发展急需的人才。学校抓住刘同先回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校院领导多次登门拜访,表达学校渴望引进之意,最终刘同先被成功引进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在一年一度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对优秀科教工作者进行表彰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才、爱才的一个缩影。2004年以来,学校每年用于各种表彰励的资金超过百万元,一大批科教工作者在政策的激励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成绩。(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张 晴)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