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镇。这些青年博士刚入校即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常任轨”教职通道,实行高标准的国际化考核体系,并辅以与国际经济学家人才市场接轨的“年薪制”配套制度,这一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Tenure-track类似的增量式制度安排,了上海财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双轨制人事管理模式。时至今日,首批海归博士中已有4人经过严格的国际同行评议,拿到了学校的“常任教职”。目前学院已获常任教职的教师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大都有论文发表,成为享誉国际学界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由此,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也在形成高度规范化、国际化的“口碑效应”,被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认为是“国内最好的”,研究做得最好,制度也是最为规范和具有可持续性的。筑巢方能引凤!正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研究,10年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才能陆续引进了约70名海归博士。由于严格执行六年“非升即走”及向国内外一流大学正才流动造成的人员变动,目前学院教师中有海归52位,占比约60%。“非升即走”机制,打破了传统体制下高校教师一纸合同定终身的“铁饭碗”模式,使得师资可以“流得动”,从而可以常年批量引进并逐年提升引人标准,实现师资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在批量引进海归全职教师的同时,学院也通过采用海外特聘教授制凝聚了10余名现任职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终身教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并进一步以中外联席系主任制的机制创新聘请其中的4位领军人物各系海外联席系主任,借助他们广阔的国际
学术视野与前瞻发展思,在规划学科发展、海外人才招聘、国际
学术交流、国际同行评审、建设
学术团队等方面发挥作用。学院现有的6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授、1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5位新世纪优秀人才中,有不少就是在学院的
学术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也推动学校被列入第三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2010年,时任部长的李源潮在上海市入选“千人计划”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曾充分肯定上海财大的成绩。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厚基础、强应用、重创新、国际化成规模引进的海归团队,催生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全方位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国际接轨,改换教材、改进教学、改变教风,以国际前沿的经济学视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英文授课,等等,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我从做学生到当老师,在学校里呆了大半辈子,知生想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田国强说出了自己的最初想法,他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竞争力,并且后劲十足”。2004年7月,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与教务部门沟通,改变原有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除了要打好数理基础,还强化了马克思资本论原著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学习,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给学生提供严格、系统的理论与科研训练。从2005年起,在本科教学中进行了数学基础教学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数学专业本科的《数学分析》课程代替《高等数学》等课程。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也加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和支持。由学院老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的“咖啡绿植”项目获2013年“创行”中国赛冠军,代表中国参加当年墨西哥世界杯。2012届本科毕业生车林创办的“点星三剑客——点星网、点星手机报和点星手机客户端”入选2013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推介项目。为了遴选优质生源,经济学院不断创新招生机制,组织了面向优秀高中生的“夏令营”,并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本科优质生源的吸引和选拔工作前移。在研究生招生方面,从2006年开始通过开展经济学夏令营、全国“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方式,从全国范围选拔优秀的免试学生,迄今已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特别是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高校或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的440名优秀学生参营,并从中选拔了一批优质生源进入学院“硕博连读”项目培养计划。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经济学院着力强调对于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的训练,参照前20名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系的课程体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校、学院的现实约束条件,从内容、层次、逻辑等方面出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系列化设置。开设《资本论(I、II)》和《经济数学》,作为研究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加强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均开设了Ⅰ-Ⅲ的序列课程等。这使得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育能够与国际很好地接轨,学生出国深造能够很平滑地融入课程学习。“老师不是完全随着教材讲,会讲一些很新、很实用的知识,感觉学起来难度大,但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帮助很大。”2012级金融计量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何欣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学院标准化的培养非常受益。“我们的培养比较偏重理论经济学方向,学院
学术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