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打造“社会治理创新团队”,构建现代一流新型智库,协同创新是关键。新一届进一步强调:“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为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2012年,教育部实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具体架构。建立协同创新新机制,有利于汇聚研究领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突破研究领域创新主体间、学科间的壁垒以及体制机制障碍,充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协作生产智库“公共品”。
中心—研究院按照“高起点、跨学科、重协同、健机制”的思,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团队。注重学科深度融合。已聚集的“社会治理创新团队”的73名中,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背景。注重校校协同、校地协同、国内与国际协同。创新团队以中南财经大学的教授、青年教师为主体,汇集了国外4所知名大学,国内9所名牌大学,12家实务部门的精英人士。注重学科带头人聚合协同。他们具有“长江学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检察业务、审判业务专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称号,在各自研究领域里成就颇丰。比如:“教育部社会建设(2014—2016)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术带头人姚莉教授专门从事“刑事司法、社会矛盾化解”的研究;齐文远教授着力研究“刑事现代化”;杨灿明教授专注“国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公平领域制度创新研究”;作为“长江学者”、“十大中青年家”的汪习根教授,是中国唯一被联合国聘请的“发展权咨询专家”,其有关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发展权保障的研究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方世荣教授致力于“建设与参与研究”;赵曼教授所从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研究”,引起中央、省有关决策层的高度关注,给予了积极评价;作为全国代表、澳门地区立法委委员、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专家的崔世平教授,他所关注的澳门繁荣发展、秩序的受到中央重视,在澳门反响很好;陈起行教授的二元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在地区影响颇深。
中心—研究院十分重视国际视野,吸纳国际人才。比如:杨开峰教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华学子海外求学浪潮中的一员,如今已是“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国际公共绩效与管理专家”;杨诚教授则是从“上海知青”成为外籍“国际反腐专家”。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祖良荣教授充分利用国际劳工组织培训资源,开展国际人才素质培训,推动中意两国大学卓越人才互动培养,为中心—研究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