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 凡
每周五下午,在理工大学[微博]的教室、实验室,你都能看到一群身穿高中校服的孩子。他们围绕在毛二可、周立伟、朵英贤这些在各自研究领域大名鼎鼎的大师周围,或凝神倾听,或热烈交流。这群“小”来自同一个地方——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理工实验班。从高一入学起,他们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一段为期3年的“甜蜜约会”。
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
“学生高一第一学期每周有一堂专门订制的大学课程,有半天时间在大学校园、实验室学习。课程包含领域很广,涉及雷达、国防、机器人等。”北理工附中教务处副主任陈岗说,“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知识面更宽了。”
首批理工实验班赵子涵今年已经高三,他回忆说,教授们每次授课都会精心准备、精彩演绎,把枯燥的简介演绎得生动,把复杂的道理阐述得简单。无论是和机器人打乒乓球;还是画股票K线涨跌幅度;是在吸音实验室里喊一嗓子,听听回声;还是在一张小黑板上思考人类第一个真理如何诞生……所有的一切都让他着迷。
学生尹千博说:“院士除传授知识外,还让我们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辛苦与专注,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在一次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特意带来自己年轻时在工厂的实习笔记,里面是工工整整的字迹、一笔一划手绘的图形,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让学生们惊叹不已。
大学课堂不只是听课那么简单,前期分工、查询资料,的组织与主持以及课后的归纳整理,无不需要学生投入其中。每次大学课程都由4名学生负责组织。曾做过主持人的邬简阳说,上课前,班里会有2名同学作主持人,简单介绍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结束后,还会有2名学生负责了解同学的感受,把整个活动编写成课程。“我们锻炼了归纳能力,锻炼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团队合作。”
像大学生一样答辩
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理工实验班的学生会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相关院系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到高二,学生要自主完成一个自选的大学课题研究。”陈岗说。学校对做课题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大学专业导师,由院士、博导等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项目研究。此外,每名学生还有一名中学导师,负责高中和大学的衔接课程学习。
“洗发水瓶怎样设计才能完全用光?”“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哪个座位选座的人最多?”这些好玩的奇思妙想都出自理工实验班学生的灵感。《金融圈之我见——小窥金融街》、《可垂直起降的水陆两用旋翼飞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农民工中的适用程度》……课题涉及环保、机器人控制、密码、法律等方方面面。不但理论研究要自己动脑,甚至连一些航模等零部件都是学生在大学的工厂、实验室里自己动手打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