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女工友回忆起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在祠堂进行仪式活动时,女性都不能进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后,女工们认识到男尊女卑并不是正常现象。她们在学堂内倾诉受到的不平等对待经历,表示日后建立家庭时要有主动性,有的经济和的。
“女工友的行动力相对不足,很多事情都有意识,但是并没有积极地想要改变。”在朱俐看来,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也如此,让大家于社会的规则、男性的威严是一种社会的。在女工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机会和动力去改变自己。
朱俐希望让女工们认识到,女性是的存在,有自己特别的价值,能够自信地去生活和工作。“我们只能尽力告诉她们这样的事实和价值,但具体怎么去做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朱俐认为,男女平等在社会中都是缓慢进行的,虽然学堂不会在实际上对她们的意识改变有多大作用,但志愿服务会是整个社会男女关系改变的微小部分。
事实上,这种微小的改变正在发酵。学堂里有位女工友很喜欢跳舞,为了让更多人加入舞蹈课,这位平时不善于表达、有点害羞的女工友不得不在场合大声。如今,舞蹈课已成为舞蹈社,队员已经有五六十人的规模,这位女工友如今能独当一面了。
“给打工者传递另一个角度的现实”
朱俐说,他们传递的不是哲学层面、知识层面的东西,而是另一个角度看到的现实。
在清湖社区学堂里的志愿服务并不是李长江第一次接触外来打工者。李长江十几岁的时候,姐姐就从河南的小村南下东莞,成为工厂流水线里的普工,李长江第一次了解到打工者的辛苦。姐姐经常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1、12点,工作时不慎碰到化学品,手上还会起红疹,工作条件极为恶劣。
大学毕业后,李长江希望继续读研,在东莞的一家工厂做兼职攒学费。他在工厂负责外贸业务,几乎都待在办公室,与打工者的接触极为有限。他感觉这些打工者衣着时髦,业余生活却极为单调。劳累过后,往往在上网、打牌、喝酒中度过闲暇。
“总以为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大学生和打工者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长期身处校园,让那时的李长江对外来务工者产生了天然的隔阂,而清湖社区学堂的经历则让他对此有了改观,他在“老师”、“朋友”的角色之外,多了“局外人”的身份去观察这个群体。
在李长江看来,社会对外来务工者存在着刻板印象,比如人们认为打工者的素质普遍较差。“其实不能简单地说哪个群体素质高或低,工业区和写字楼不一样,垃圾桶都很难找到,满地都是垃圾。工业区也没什么公共服务,下班后只能上网吧打游戏,在小摊贩吃便宜的晚餐,习惯的养成和他们所生活的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