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西北大学作为西北联大的子体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服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人才培养创新和
学术创新,力图搭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和发扬了西北联大的传统。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在《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义》中通过大量新挖掘的史料,阐述了正是因为有西北联大的存在,才使得汉中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并认为西北联大留下了巨大的教育遗产及宝贵的财富,相信再度走入国人视野的西北联大,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大学与大学文化的新》一文认为,我们研究西北联大就是要联大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扎根西北、爱国进取、艰苦奋斗、勤劳质朴的传统与,从而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注重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性、创新性与和谐性。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强调,虽然历史具有选择性和多面性,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西北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厦门大学张亚群教授从西北联大的文物、校歌校训和办学实践,论述了西北联大的民族的独特品味。西北大学赵弘毅研究员论述了西北联大光荣的传统与高远的
学术追求。西北大学姚聪莉教授分析了西北联大
学术的重要体现和特征,指出西北联大
学术是抗战时期大学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并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的。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刘德安教授也就西北联大的文化传统及所体现的民族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认为大学教育必须确立坚定的民族导向。
二、进一步拓宽了西北联大的史实和发展脉络。西北大学姚远教授、姚聪莉教授《西北联大留给陕南的一笔高等教育遗产:陕西省立师专总校与分校的前世》,通过确凿的档案文献考证,确认今陕西理工学院与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总校及分校、由西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成的国立西北大学教育系、大学汉中分校(分校)一脉相承,其学源于平津,地缘于陕南,有“师”、“工”两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邹放鸣教授、薛毅教授就私立焦作工学院与西北联大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认为焦作工学院是西北联大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学校从矿学堂到焦作工学院、再到中国矿业大学,其成长发展伴随着历史的风雨与时代的沧桑,但始终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同步。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更社教授通过史料分析,认为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系,而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年的采矿冶金科)合并组建而成。西安交通大学杨龙先生就西北联大医学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另外,西北联大常委许诵明的后人许冬冬、许兴凯教授的后人许继昌等回忆了抗战时期祖辈和父辈以一代知识精英家国天下的胸怀在陕南的工作与生活,为我们研究西北联大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论文对史料的考证与梳理,为我们进一步西北联实和脉络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中国矿业大学、西昌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校追溯和续认为西北联大支脉学校并提供研究论文,特别是西北联大办学地汉中陕西理工学院的积极介入,也进一步扩大了西北联大研究的地域和所涉学校范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