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赛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校政企所合作为依托,建设联合实验室、工程应用中心和人才培养,打造“教育链、知识链、产业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的大格局教学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增设案例分析、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类课程9门;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支撑课程,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将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研究和行业难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编制出版特色教材,重点打造虚拟仿真类和社会实践类一流本科课程。近5年,专业教师共承担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8项,发表相关论文60篇;出版专业教材6部,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签订4部著作的出版协议;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及线门。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7项,参加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学科竞赛获22项,发表科技论文23篇。学生考研率由20%左右持续提升至30%。
学校和学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密围绕工程专业和校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采用“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的人才引进政策,招聘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教师和专业管理人才。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聘请中国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的专家为客座教授,聘请行业专家开展校园、讲课、指导实习,拓宽师生专业视野;鼓励校内教师通过脱岗培训、跟随实习等方式弥补工程经验的不足;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3年,新增高级职称教师6人,新引进博士10人,派遣出国学习15人次,聘请朱永法、崔崇威教授等7位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聘请中翰格瑞(大连)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等高级工程师12人为企业导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学习优秀教师活动,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和党支部活动。完善“四层”教学组织体系。在校、院两层教学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设立工程教研室、虚拟仿真教研室等专业教研室和基础课程教研室,成立“监测”教学团队等5个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建立了教系,近3年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为企业和地方部门提供环保技术服务12项。每学期开展线次,显著提升了教研室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组织能力,发挥了课程团队在学生专项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加深了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通过党课培训、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敬业,不断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感、感。利用“e支部”“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人物事迹;通过生活会和“党课开讲了”“支部讲党课”等系列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使教师、提高;结合座谈讨论以及个别谈心等方式疏通思想、解惑释疑、联络感情、增进团结。通过学习,教师坚定了理想、增强了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