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学霸成长营——10余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荣获全国“挑战杯”一、二等;10余人次获工信部创新创业特等、一等;近4年,3人免试大学深造……
这是南京理工大学朱绪飞指导的科研训练团队,团队中有30余名在校本科生,他们来自4个不同的年级。近几年,团队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SCI论周公解梦 死人复活文近百篇,其中JCR的一区二区论文占70%以上,两篇ESI高被引论文。
朱绪飞教授最初是靠他的成“出名”的——他担任的《智慧与成功》公选课很受学生欢迎,但作为是高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课教师,他的强项是搞科研。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成的含金量。
在学生眼里,朱教授既能指导学生搞科研,又能给学生做麻辣虾和美味年糕,还能随时随地帮学生减压。学生喊他教授大叔,因为他有教授的学识和眼界,更有邻家大叔的暖意和胸怀。
在加入科研训练团队前,朱教授对他们约法三章:学习成绩要稳步上升、英语六级要达标、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超强的行动力。
朱老师说,课堂学习永远是夯实基础的主阵地。科研训练是第二课堂,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情,能添多少“花”,首先得看“锦”织得有多大有多好。2018级的鹏同学说:“朱老师一直强调,学业是第一位的,不要求我们占用学习时间搞科研,但也要我们珍惜科研训练的机会。”团队的一篇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学生课余时间科研的结晶,更是课堂学习的体现。
“抓大放小”和“传帮带”是朱老师的秘诀。在实验细节上,朱老师可以几个小时手把手教,有些时候,他却很乐意当一个“甩手掌柜”。2018级的周沁怡同学说:“老师花很长时间,教我们如何查阅文献、阅读文献、整理文献,逐步帮我理清科研方向。”2019年暑假前开始至今,周沁怡已经有了阶段性的,经过老师反复多次的修改,她的论文已经投出。
朱老师经常是“旁观者”,让学生讨论解决难题。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研究生们手把手教他们实验操作、分析曲线、图表绘制。出现难题时,也是先与师兄们商讨解决方案,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或者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时,老师才伸手支援。朱老师说,高年级学生指导学弟学妹,不仅能让他们重温实验过程,且能让新更细致地了解难点和易错点,这样有助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不少新加入团队初期,个人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清晰。朱老师认为,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科研训练的目的绝不是获证书,而是为了找准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两位指导老师和每名同学一起制订阶段性目标,指导学生将科研完善成论文、专利等形式,随时备战下一个阶段的各类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