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婕天天向上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如果能够洞悉原理我们将受益匪浅,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活中看似显而易见,实则蕴含大道理的现象。
每逢节假日商场做促销活动,你有没有注意过,高价格的商品一般是用降价促销,比如“某品牌空调直降500元”,而低价格的商品一般是用打折促销,比如“某品牌衣服两件7折”;日用品则经常用换购的方式,比如“买满300元,加1元换购价值10元抽纸”等。这些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背后是什么原理呢?这是应用了消费者的价值判断逻辑,我们称之为:“
”。比例指的是,消费者更容易感受到商品价格倍率或比例的变化,从而忽视价格数值的变化。换句话说,对消费者而言,贵和便宜是相对的,人们对“比例”的远比“数值”本身更。因此商家促销时,对标价低的商品会采用打折的方式,对标价高的商品会采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更能到优惠力度。
出门总少不了乘通工具,频次高的如公交、地铁,频次低的如高铁、飞机。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交通工具通常会对老年人及儿童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公交、地铁对老年人免费,对儿童半价。从运载成本来看,老年人与儿童乘通工具占据的及所需资源与无异,为什么价格会比优惠呢?运输公司的这些做法,经济学上叫:
,又称差别定价。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把相同的商品卖出不同的价格,利用价格与供求的制约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歧视是一种商业策略,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合理定价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成年人相对于老年人、儿童群体而言收入较高,因此即使票价定价较高也不会减少的需求,但如果对老年人、儿童收取一样的票价,则会导致他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少。本来潜在的消费需求因为票价高而降低了,对运输公司等于“少赚了一部分的钱”。因此运输公司定价时,往往采取价格歧视机制。
记得当初我们填写大学志愿的时候,会发现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同等级的大学去年的分数差别很大,比如大学550分,大学才520,上海交大才490.考生就会觉得不如报考上海交大,这样更保险。这样不知不觉中,上海交大变得很多人报考,报考北大的人反而少了。结果,当年上海交大的录取分数很高,变成550,而北大相对容易被录取,才520。第二年这样的故事继续上演,考生看到北大竟然只要520分,而交大还高了30分,自然更多人报考北大, 少人报考上海交大。人数的振幅越来越大,同一等级的学校招生分数就反差越来越大。就像瓜农今年看到西瓜滞销,就在今年减少了西瓜种植,结果第二年西瓜产出少,反而西瓜的价格大涨。因此报考大学的时候,不妨逆向思维,选择同类院校中去年相对分数高的来报志愿,竞争可能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