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皮凯蒂在写作这本书时已经意识到,工资不平等的幅度尽管越来越大,但仍远逊于资本收益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造就的不平等到达顶峰。出于对资本家的反感和恐惧,美国出台了金融监管法案,施行累进税制,供给公共福利。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欧洲和美国的社会不平等收缩到近代以来最低水平。但在1970年代后,欧美国家不平等程度再度拉大,库兹涅茨曲线发生反转。《不平等经济学》指出,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是,资本收益水平拉大,而就业方式更趋灵活化,造成工资收入不平等的重新反弹。
讨论工资不平等,不可避免涉及一个命题:人力资本本就不均等。托马斯·皮凯蒂在书中驳斥了所谓人力资本有效投资理论。人力资本的不均等程度在1970年代后不断加大,工资不平等同步提升,很大程度应归于信息产业的崛起,无论欧美国家还是一般新兴市场国家,羸弱的公共教育体系显然不足以为多数人口带来适应信息产业的技能。
分享经济强势崛起,不可避免带来诸多争议,最典型的就是因触动旧有的管理秩序、行业利益格局而引发强烈反弹。作者尖锐地指出,分享经济与传统行业的较量持续,部门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约束趋紧、转型发展需求迫切等新常态,分享经济给中国带来难得的重大机遇,已然扮演着引领新常态的“风口”,也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新抓手、双创经济最佳试验场。作者观照全球范围分享经济大潮,围绕这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和在中国生长发育的前景,解析分享经济正在创造的各类价值以及陆续引发的利益矛盾,探讨中国分享经济实现健康发展与良好治理的可行策略。
书作者还评析道,在社会建设层面,分享经济的快速成熟推动社会信任水平普遍提高,有利于信用体系建设。事实上,随着分享经济的推进,用户愈可能调整对隐私观念的认识,更为地接纳新的社会趋势。本书还探讨了借助分享经济破解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养老难、看病难问题的可行性前景。
因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日本在工业机器人、生活服务机器人等的研发和商业应用,处在较为明显的领先。相比美国人的设想未来,日本作者撰写的机器人、智能时代题材著作,对技术的实用性、成本效益、性能完好性的考量更为细致和人性。
本书介绍了美日等国机器人产业及市场需求,重点阐述一些还在研发阶段的未来机器人技术,详细描画机器人APP开发以及相关大脑型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概念。作者围绕Pepper从研发到发售,概括这样一款机器人的系统开发以及各部位构造。拥有感情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与人类共生的社会景象越来越具有现实感,也宣示着机器换人的提速。从机器视觉到用于半导体设计以改善品质的模式识别,再到药物识别算法、公共部门和商业企业广泛使用的技术,这些创造了可观的人力节省的技术,都“消灭”了相应的岗位。人们未来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是,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的进一步提高,人类身份认知很可能面临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