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西农奋斗者】(13)一片为农史—传承篇:让古农学焕发新颜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5-07 21:13:02

      作为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朱宏斌在思考学院发展的同时,也认真思考、探索研究所未来发展之。朱宏斌表示,首先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事业发展提供的人才支撑。其次,加强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及网络课等课程建设,发挥农业历史学术团队的潜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发挥,也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第三,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开展西北地区农业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研究工作。目前第一辑已整理,即将出版。第四,结合“一带一”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和农业出版社合作,准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丝绸之上不可不知的农业故事》。第五,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探索契合点,在乡村文化研究与建设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在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乙丹教授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但主要的还是农史领域的著作。对他来说,搞农史属于偶然,也属于必然。

      杨乙丹本科学的是经济学,因自身对历史感兴趣,上研究生的时候,选择到西农科学技术史专业就读,师从樊志民教授。由于樊志民讲课带有陕西口音,起初,杨乙丹有点不适应,慢慢适应后,樊志民的博学和精彩授课让他对这个领域更加充满兴趣。研究生期间就在有关学术期刊发表了不少论文。

      至今,他都对研究生第一课记忆犹新。“迎新座谈会上,老师们首先给我们讲的是研究所和农史专业的基本信息,讲辛树帜、石声汉等前辈们的辛苦劳作和在农史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直到现在,这个优良传统都还在继续。不同的是,杨乙丹由当时的聆听者变成了讲述者。“有句话说得好,忘却历史就意味着。每次想到前辈们的辉煌业绩,我们内心都充满了激动与紧迫感。不能给前辈丢人,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

      硕士毕业后,杨乙丹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回到老家河南一所高校工作。在河南工作的两年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该校没有农史专业背景和研究氛围,杨乙丹内心很痛苦,觉得没找到心灵的归宿。2011年,他决定回到母校工作,重新从事农业史研究。当时他已是副教授,回校后,只能从开始,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2011年来校,2018年评为教授,杨乙丹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回报。8年间,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含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其他项目5项,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