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区域经济学以及梯度发展(图)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5-02 07:21:25

      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受到普遍关注,我对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区域圈层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及城市形态演化等基本理论问题。“十五”(2001—2005年)期间,我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粤港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研究》,2008年出版专著《空间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机制》,通过对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中的“后核心区”问题和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区域圈层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的分析,提出了“动态的区域圈层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机理、特征和效应做出了初步解释,多视角、大跨度地描述了粤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必需的空间支点、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和生态等支撑条件。该项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要报》推介。

      地方和企业、厂商一样,是区域经济的一般主体之一,但又是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特殊主体”。1990年代以来,我一直将区域经济运行中市场与之间关系问题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先后就地方的职能转变、体制、产业政策和空间政策选择等问题,发表了多篇论文,并承担了国务院、省相关部门多项横向研究课题以及一些地方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交了关于工业化中期区域资源的统筹利用、关于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关于广东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关于广东在泛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关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等一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专项规划。

      对中国和广东区域经济现实问题持续关注,有助于对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地方经济行为作出更合理的理论诠释,也有助于自己致力于区域治理体系研究和参与区域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2006年,在论文《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中,我以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为样本,论证区域人口和产业顺次经历工业化成长期的“双重集聚”、工业化成熟期的“同步扩散”直至“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和产业“双重再集聚”的发展轨迹,提出广东的区域政策必须从原来单一的“区域集聚——扩散”模式,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两者复合平行推进模式。2012年在专著《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发展》中,我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化理论的演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市化”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从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和一体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求的观点。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作为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有幸聆听了王珏教授、卓炯教授讲授的《资俞灏明烧伤后复出本论》等多门课程。王珏教授、卓炯教授都是经过长期的现实研究磨砺,又是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大家,他们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相融合的学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