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痣图解近日,大学发布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明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也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取消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后,将鼓励各学科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
论文数量是高校的“学术P”,直接影响高校排名高低和高校领导的政绩。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这种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新探索,有助于让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也为高校“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痼疾作了表率。
长期以来,各高校要求博士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才能审议学位,遭师生诟病已久。一方面,这种“唯论文”的学术评价制度,忽略了不同学科的特性和差异,了一些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博士生迫于论文“指标”压力,往往只能选择迎合学术期刊口味的“短平快”课题,不能博士培养质量,反而可能影响博士生群体身心健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学术不端行为。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解决学术评价指挥棒问题,已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比如,今年全国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就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
有必要指出的是,取消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并不等于一些人解读的降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