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政|管理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存在焦虑感?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2-28 15:29:54

      25岁的小尤是一名研三学生。临近毕业,她才恍然发现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不清楚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小时候“讨好”父母,上学时“讨好”老师,她惊觉自己之前一直在为别人而活。身边人常说“年轻就该去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可是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呢?在每一个无眠的深夜,她早把自己了无数遍,就是找不到一点可取之处。她说自己仿佛孤身行走于幽长漆黑的隧道,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光亮。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表的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全人群患病率约为4.4%。今年4月,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徳表示,据调查,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抑郁症状。同时,世卫组织首份预防报告也表明,已经成为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毕业年级,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无所适从。有人坦言自小乖巧,按着父母、老师的逻辑生活,现在选择权移交到了自己手上,“脚下都是,却不知道该迈向何处”。当现实的就业需求与个人发展预期可能相互抵牾,也有不少人叛逆期迟到,在他们看来,如果和大多数人一样循规蹈矩,不就如同工厂流水线的产品一样,自己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意义?反正随时都能被另外一个更优秀的个体所替代。

      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大夫认为,以上问题与“存在焦虑”有关。存在焦虑是人格理论中的一个说法,指个体察觉到自己的状态和价值面临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凡危及个人的因素或危及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和理想(如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的因素,都会导致此种焦虑。其根源在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觉到的恐惧。意志要求个体实现自身价值,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而当个体放弃追求、逃避责任时,就会感到焦虑。

      在宋医生看来,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早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变化和挑战,这种情绪的出现很正常,实际上是想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找到一个落脚点。一旦将来有了确定的社会身份角色,比如一份稳定的职业,不确定感自然会有所降低,焦虑状况也会有所缓解。

      至于无法看清自己的个人潜质而导致的存在焦虑,宋崇升大夫坦言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都有很大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主动思考与选择的情况。但是,就大学生而言,既然可以考上大学,能够将自身的智力开发出来,说明个人潜质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要相信自己依然可以对未来作出成功的选择,更何况认识本就不能一蹴而就。其实为自己作出选择,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在小时候被,但不意味着彻底消除,需要不断开发尝试,勇敢挑战,不惧失败,这样才能得到锻炼。大学生与其陷入悲哀难过,不如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