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
2004年,梁莹的《、市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摘要部分,是前述《走出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摘要的扩写版,仅增加了30个字并改变了几个名词表述,其余部分全部相同。
当天,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即发布声明,称立即责成成立调查组对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进行调查。
她迅速被学术圈抛弃,他们对她的学历和学术能力发出公开质疑。大学社会学系一位研究人员表示,梁莹在大学并不是做博士后研究,“她是2013年至2014年在芝大做的访问学者,不是博士后,邀请人是我们系一位年龄很大的老师。”
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回忆,梁莹曾向他主持的一本刊物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CSR)被拒。“本来我当时这本刊物是刚接手的,是缺文章的,但它最基本的东西都没过,乱做一通。”吴晓刚说。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也在朋友圈表示,他曾经过梁莹前往大学的访问申请(谢宇曾在大学任职):“我当年让两位学生审了她的文章,决定不接受她去访问。后来,她很得意地告诉我,她成功去了大学。”
社会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领导颇为惋惜,“梁莹是个悲剧。她的确做错了事,也已经付出了代价”梁莹触及学术伦理的底线,“不能因为她一直那么努力就忽视她的错误。同样,她早年的错误也无法抹杀这些年她的成绩。”他将梁莹的境遇归于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他对针对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的调查持观望态度,“组织专家评审团、对涉事论文详尽甄别,这都需要时间。梁莹被的论文抄袭都发生在进入南大工作之前,而且她进入南大的组织程序合规,南大也很尴尬。”
不过,风波中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也开始抹除梁莹的部分痕迹。社会学院一位在读研究生发现,学院公号将推送过的梁莹发表论文的多数消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