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英语|教育 → 文章正文

    【调查】被指学术造假:“404”教授的9年征途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1-19 06:19:20

      梁莹的科研能力很快便凸显出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数据库上虽然已经难觅梁莹论文的踪迹,但网络检索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8年,梁莹参与的中文论文有60篇,且主要以梁莹以第一作者。

      这60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中有51篇是2014年以前发表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2014年以来梁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主要SSCI/SCI收录的英文论文有43篇。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人文社科类专业,这么庞大的产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她是个心投入的科研狂人,要么她在模块化地产出垃圾。”要求匿名的南大社会学院在读博士告诉界面新闻。

      这是一个令人文社类类同行的数字。西北一所重点高校的教授告诉界面新闻,人文社科类论文生产的流程大致分为选题、搜集材料、写作、等步骤,前三部最少耗时一个月以上,而流程的耗时无法计算,因为一些论文不会被采用。

      该校另外一位教授直言,人文社科类专业认定的学术期刊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权威、核心、重要、普通,一个学者一年最多发表2篇核心论文,权威论文的发表更加困难。如果达到年均十几篇论文的发表量,除非接受约稿,或者在重要、普通两类期刊多。

      他说,国内人文社会类青年学者在学术生涯的积累期论文数量较多,原因在于面临助教、、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进阶评定的压力。根据他的了解,美国一些教授一年的论文发表量可能还不到一篇,有些甚至只有四分之一篇。

      此外,理工科专业的学者在年富力强的阶段会经历论文的高产期,而人文社科类学者在一般在四五十岁的年龄完成学术积累,论文的质和量均会提升,国内一些人文社科类学者甚至在退休后还在发表论文。

      同时,他也承认,在国内,论文发表数量如此巨大的学者并非梁莹一人,很多学校都有。此外,一个学者学术生涯的早期,最常见的问题并非剽窃,而是一稿多投,当籍籍无名、没有学术期刊资源的年轻人想发表论文,“一稿多投是不得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