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农林|自然 → 文章正文

    最美的年华献给黄土地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1-02 08:24:34

      导师哈哈大笑,并在第二天给这个颇为自信的年轻人布置了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壤物理难题,邵明安苦苦奋战了3个月,终于将那个土壤物理难题解了出来。

      邵明安回忆,那是一段“痛并快乐”的日子,当时实验室只有两台计算机,他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利用周末别人休息的时间,不敢离开计算机半步,饿了就啃干面包,为避免上厕所几乎不喝水。

      邵明安从不认为自己聪明,他只相信吃苦,“不管是我的英语,还是科研,都是靠辛苦和赚来的”。

      1992年11月,邵明安赴美国访问,其间由访问学者转攻博士学位。这3年多时间,是他和黄土高原的短暂分离,但在科研上他却始终关注着这片土地。

      罗伯特打心眼儿里这个学生,毕竟在那个“出国是潮流”的年代,他所遇到的留学生都更愿意选择当时待遇更优厚、科研条件更先进的美国。

      1996年5月12日,邵明安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他在美国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农学系完成博士论文答辩,5月13日便急匆匆返回了祖国——“学位证都是后来从美国寄回来的”。

      如今说起这件事,邵明安提高音量讲道,“我虽然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但我对祖国的感情没有一丝水分!”

      1994年,在邵明安攻读博士期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赴邵明安所在的大学参加会议,其间他同邵明安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回到黄土高原去,回到大西北,那里大有可为。”

      邵明安至今清楚地记得周光召字字恳切的叮咛。当时,和南京等地的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也为这位博士毕业生安排了工作,他却头也不回地扎进了黄土高坡。

      别人对他的选择提出质疑时,他却平淡地说:“农业科学季节性强,我回来,还可以赶上播种麦子,布置实验。”

      邵明安也从青年科学家成了年过花甲的大科学家。但有一条原则,他从未改变,那就是每年都要在野外试验站住上一段时间。

      中科院水保所研究员王力告诉记者,邵明安驻站时,为了给学生鼓舞打气,清晨5点就和学生一起上山采集样本,8点下山指导学生分析数据,下午4点再上山,天黑后才回来。7平方公里的小流域,他走了不知多少遍。

      邵明安时常对学生说,做研究,要么做基础研究领域的第一,给全人类探,要么就脚踏实地,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作贡献,“不能只会做实验、写论文,什么理论问题、实际问题都不解决,那还搞什么科研?”

      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次优秀教师评选中,邵明安获得了这一称号,他十分珍视,常说学生们的认可、农民的认可,比自己得发文章的分量都重。

      相比之下,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那么上心。车马劳顿了一天,他住县城的宾馆,非要连夜赶回试验站睡觉。

      有一次,学生在他家书柜上看到一本旧书,一打开竟然发现一张2000多元的上世纪90年代的存款单。原来,那是当年某项获得的励,这笔“巨款”被他随手夹在书里,一忘就是20年。

      对于自己的一生,邵明安似乎早都规划好了,他说,自己的一生有3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是中科院水保所、杨凌示范区、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培养了我,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得我能长期在黄土高原工作;今天,是党的培养和祖国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我,30多年前,投身于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是我至今都觉得无比光荣和骄傲的事;明天,我将为美丽中国的建设竭尽全力,为大西北的旱区农业奉献终身。”

      

    上一页  [1] [2] [3]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