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后的反响在意料之中。一则题为《学长在我校自然科学学报发表重要文章》的消息,仅在上海交大网站上就有18000多次访问,很多学术期刊现在都表示要转载这篇论文。
4月份的第一周,上海交大还在各院系学生中组织了学习这篇论文的座谈会,学生反响强烈。翻译成英文后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上发表。国际能源署很快告诉翁史烈,他们看到了这篇论文,并为文中5次引用他们的数据感到高兴。
1989年3月,时任上海市委的回到母校,作了一场报告。因为长三角地区是缺能、用能大户,报告的主题是能源。内容被整理成为《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刊登在当年第三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
“学术功底比较深,英文功底也很好,在报告会上经常插些英文单词。” 交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龚汉忠说。
同年4月,受聘为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上海交大原校长翁史烈回忆,说自己接受聘请有两个目标:一是致力于学术;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上海实际,做一些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
上海交大本打算请做第二场学术报告,但由于他在1989年6月当选会总未能成行。于是,报告的形式换成了在当年第六期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龚汉忠称,前两次发表的论文每次都要用时半年,文稿经由上海交大党委办公室转送上海市委,返回后再送到学报编辑部。如此往返数次,认改。
“在校样上他改了很多,英文的摘要都是他自己写的。他很谦虚,在编辑修改过的地方,他特别在旁边写上‘感谢’。”龚汉忠说。
“这篇论文对我们是指导也是鞭策,表现了同志对能源工作的最大支持。”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上海交大组织的座谈会上说。
作为此次“大部制”中被“加强”的两个部门之一,国家能源局将给外人展示耳目一新的新形象。张国宝在座谈会上称,首先要转变作风,增加透明度。他说自己在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期间,办“振兴东北网”就提出“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社会共同参与”;其次,要体现科学,准备成立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