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不光是看热闹 诺贝尔经济学对中国有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9-16 06:47:28

      哈特与霍姆斯特姆的贡献是从契约角度观察这一问题。市场与企业可以视为一系列契约运作的过程与结果,梦见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注意到现实中的契约不可能是完备契约,不完备契约理论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分析视角。

      有趣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基本上忽视了企业理论家们的进展,带着一种骄傲的冷漠,主流宏观经济学继续以“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为自己的追求,这在RBC(真实周期理论)及其后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他们所依赖的微观基础,在企业理论看来,简单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它们不是现实的简化,而是现实的扭曲。

      以这种扭曲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家们得以建立其漂亮的数学模型,而当它无释现实的时候,他们只好“捏着鼻子”接受了“丑陋”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各种“摩擦”或者“扭曲”。这种的学术线中产生的理论,看不到企业、货币等复杂现象,付出的代价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嘲笑声。这甚至使得在2011年诺颁给宏观领域以建模闻名的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时,尽管颁词小心翼翼,也被人评价是“恶搞”。

      有趣的是,今年不少人继续押宝宏观经济学,尤其是刚刚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保罗·罗默(Paul Romer)呼声很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也有不少呼声。罗默是内生增长理论的,近期又因为宏观经济学骤然变为网红,甚至之前在网上传出他获得诺的页面。罗默近期的炮轰,或者今年的诺颁给宏观,并非偶然,宏观经济学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

      换言之,企业理论——或者说整个经济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概念基础之上,对企业现象给出正式的形式化的理论分析,而不仅是描述性质的分析,更进一步,是如何让这一复杂企业理论构成一个更加现实的宏观理论的基础。这一挑战在智力上十分艰巨,却可以预见将会产生丰厚的理论。

      对中国而言,哈特与霍姆斯特姆的得可谓恰逢其时。目前中国经济的困境,说到底是滞后的结果。其理论对于中国急需的国企、金融市场、机构等等,从激励兼容与监督失效等方面,提供了锐利的分析武器。他们的获,无疑会鼓励更多的经济学家拿起契约理论的解剖刀,让中国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呈现出更加清晰的结论。

      每年竞猜诺贝尔得主,也是经济学人的乐趣之一,我所在的经济人读者群也是如此。群友马光远猜对了哈特,尽管是2015年的预测,问他诀窍,他说其实很简单,重点圈定几个人选,然后一直,总有猜对的时候。这好像比起模型更靠谱?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上一页  [1] [2]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