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海归”易纲:从学术江湖到金融庙堂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7-13 00:19:27

      40年前,他是北大学子;24年前,作为海归教授,他和林毅夫等联手创办了北大国发院前身——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1年前,他“学而优则仕”,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如今,60岁的他成为中国央行新掌门。他,就是易纲。

      易纲,作为一名资深“海归”,由他担任央行行长,给世界了中国将继续支持全球化的信号。同时,过去20多年,在央行、外管局、中财办等多个岗位历练过的易纲,对于中国与经济、金融系统都有着深刻的认识。

      梳理易纲的学术经历与旅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学者的思想脉络以及身处经济“中枢”时的决策过程。这是一段四十年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庙堂史”。

      易纲,1958年生于,当过知青,1977年高考恢复后成功考取北大经济系,1980年公派留美,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毅然回国……

      易纲的个人成长史,就是一部当代史。他日后的诸多经济学思考与实践,触发点往往是他的日常生活经验。

      “这年我19岁。先生果断恢复的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四十年后,易纲回忆1977年12月冬天的那场高考时,如是写到。

      “我是直到最后时刻才报名高考,本想考理科数学系,后来觉得时间太紧,没有时间复习物理和化学了,所以选择了报考文科。我的第一选择是(后来的法律系),因为听说需要政审,我的家庭出身有问题,就改报经济学了。”

      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定改变了一代知青的命运,19岁的易纲告别了下乡生涯,成功考取大学。1977级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成为难以复制的一代,那年冬天570多万考生涌入考场,最后录取率仅为4.6%,被淹没了十年的人才集体爆发。易纲北大经济系1977级的同学当中,毕井泉、海闻、刘伟、张小强、石小敏……都成为日后叱咤中国经济界响当当的人物。

      后来易纲在谈及这段海外留学的经历时透露,刚到美国时兜里只揣着2美元,吃饭和零花钱必须得自己打工。“当时出国只让换两美元的外币。我去了之后,每个星期在学校食堂洗三次碗,每次洗三个钟头,开洗碗机流水线,我可以挣一些零花钱。”

      他说,“我后来当上助理教授之后,税前一个月是几千美金,我妈妈是一个小学校长,管几十个老师,几百个孩子,很多个班级。那时候我妈妈一个月只挣99块人民币。而我20多岁,一个月挣几千美元,一周只上两天课。我就在思考,这个差距怎么那么大?后来搞经济研究和货币政策,实际上跟我的经历,以及这个反差是分不开的。”

    [1] [2] [3] [4] [5]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