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百玺(Thomas Besch)和南大学哲学博士马修·拉兹(Matthew Lutz),今秋成为一名新鲜的“武大人”。楚天都市报记者昨获悉,这两位洋教授的加盟,源于该校哲学学院的全职外籍教师招聘。他们从46位符合要求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首期将在武大度过3年美好时光。
武大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介绍,该院常有来自大学、海德堡大学等海外名校教授来访做,但招聘外籍人才长驻学院授课还是第一次。
百玺于汉堡大学硕士毕业,大学博士毕业,此前在悉尼大学任助理教授6年。丰富的求学经历和重量级的科研成就,让他有了现在的新身份——珞珈特聘教授。副教授拉兹今年刚从南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他说,“武大的橄榄枝是我毕业季收获的最佳礼物。”
目前,百玺针对博士生开设了“哲学英语—公共方向”课程,拉兹面向硕士生开设了“哲学英语—哲学史方向”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未来3年,他们将每年开设至少4门课程,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提到“洋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提到最多的两个词是“去中心化”和“人性化”。外国哲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洲说,外教给他最大的惊喜就是改变了单向的知识,而是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的中心,而更像一个引导者。师生平等交流,公开、讨论。更多的学生有了参与感,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百玺在第一节课上,希望学生当堂写一篇小论文,以了解大家的专业水平。很多学生害怕自己在专业或英语表达上露怯,迟迟不愿下笔。于是百玺允许学生匿名提交。然而让他吃惊的是,最终所有的论文都是署名的。洲说,“老师的人性化让我们也愿意将心比心。他让我们感受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会被看低被嘲笑,没什么好怕的。”
拉兹的学生助理、外国哲学专业2013级学生彭丽也对外籍老师的教学方式十分认同。她介绍说拉兹虽然私下里为人热情谦和,但对待学术和教学却一丝不苟。
拉兹将传统的西式教育原汁原味地带到了武大的课堂。按照他的要求,学生每次课前要看60多页英文原著,一周写一篇学术论文,中期进行论文检测,期末有大论文作业。一项项学术压力让不少同学刚开始有些吃不消。“最初觉得很苦,但是下来会发现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这是放养式的教育模式给不了的。”彭丽说,课下啃英文原著提升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英语水平,课上轻松的讨论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两次课后,学生们渐渐适应了新的授课模式。
吴根友认为,“引进海外一流名校的外籍优秀人才长期任教,会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国际交流,教学与研究方法更趋向多元化。”接下来,该院还计划引进日本、印度等多国哲学人才。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