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种学位、职称评定框架下,“版面费”是能被各方接受的一种折中方案。但董鹏这种论文“全才”的诞生,则又是另一个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学术期刊收费的问题,而是其中有,甚至是渎职的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72岁的徐剑华教授是怎么发现自己文章被抄袭的吧。今年1月,他发现这个叫董鹏的人,将去年自己在《中国船检》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大船功过谁与评说》的论文,改为《集装箱船大型化是与非》、《集装箱大型化的幕后推手与发展趋势》等名,先后发表在《中国港口》《中国对外贸易》等至少5种以上专业期刊。这些抄袭文章中,部分为董鹏署名,部分为董鹏、胡培新、季伟等联合署名。徐教授表示,“经比对,董鹏所发表的文章,分别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篇幅与我的文章雷同。”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通过网络的搜索,就可以查到五篇雷同文章,这说明查询的难度并不大,董鹏的抄袭方法也很,很容易识别。在接到徐教授举报后,《成都商报》的记者在准备采访素材时,仅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即找到50余篇由董鹏、胡培新联合署名的文章。
那位记者后来又通过不同的查询组合,查到了如下数据:“其中以‘董鹏+卡莱公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自2011年来,董鹏发表论文达681篇;以‘董鹏+卡斯塔集团’检索有90余篇;以‘董鹏+AIP集团’检索有50余篇……”
无论是对互联网的操作并不熟悉的老人,还是并无学术背景的记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来轻易找到破绽。事实上,像知网这样的论文检索平台,涵盖了全国超过90%的学术期刊,每个写论文的学生都知道在里边查资料。各学术期刊编辑们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如果他们用心,是不可能查不出论文问题的。
一方面是错漏百出的抄袭方法,另一方面是便捷的查询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让骗子逍遥五年,发了800多篇文章,最后这个的还是被抄袭者,而非编辑。那只能说明两点:1. 要么是编辑们装傻,知道是抄袭,但只要钱给到位,我照发不误;2. 要么是编辑们太懒,对投来的不做基本的背景核查。无论是哪点,都是很严重的渎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