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知道嘛,iResearch课题申报栏目已经陪伴大家五年啦!从2013年起,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就邀请了各级科研项目申报人与大家共享课题申报经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都有涉及,小编也曾于去年做过部分小结,忘记的小伙伴请点击文章干货盘点 第八弹:论文写作、发表与课题申报。今天呢,小编再带着大家重温一下2017年曾经发布的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故事或采访中体会申报者的用心与积淀,也再给自己一次充电、打鸡血的机会吧!
参加工作近十年来,项目申报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申报时好好论证,最后成与不成,结果并不重要。所以麦子不收年年种,这是梁晓冬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时任科研副院长)给学院青年教师鼓气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来,我也确实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每到项目申报季节,从项目选题到填写表格,一轮一轮论证,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心里想着,不管麦子收不收,先种了再说。毕竟,学会了播种,收获只是时间的问题。
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们要对身边的语言现象高度。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深入关注这些语言现象,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当然,语言现象只是,要想把它做成一项研究,还需要理论和方。有了理论,我们的想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解释;有了方法,我们的做法才能得到最科学的指导。这就说到了我的选题之所以有可能被专家们认可的另外一个要素:系统的科研训练。
我的科研项目申报之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我的学术专业背景、英语写作教学和经验、科研工作积累等重要因素帮助我获得了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我的最深体会是自身研究所长、脚踏实地做好学术和科研工作的积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付出的辛劳都会有所收获。
2015年时,我再度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改为了中文小说英译的海外评论和影响研究。通过相关资料搜集和研读,我当时认为这个领域内谈译介的多,谈接受的少。研究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和接受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及社会的认识与态度,挖掘原因,有助于引导翻译出版行业健康多元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等现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文书撰写方面缺乏经验,写得比较宽泛,校内评审和答辩时专家认为话题过大,很难把控,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