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国家卫计委宣布,将在已批准的5类设置医疗机构类别基础上,新增5类设置医疗机构类别。至此,共计10类第三方医疗机构被纳入社会投资领域。以产业视角,健康界特推出“第三方医疗机构”系列报道。
通过向上游供应商采购检验仪器及试剂耗材,医学检验中心(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利用多种检验检测技术,为下游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服务。
国内医学检验市场萌发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还是广州医学院下属实验室的金域检验,率先探索医学检验外包服务。2000年以后,迪安诊断、达安基因、艾迪康等ICL机构也相继成立。走在时代前沿的开拓者们,如今已成为医学检验市场的领头羊。
援引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0年我国ICL市场规模仅为12亿元,2016年达到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发展速度极快。
2016年我国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约为26500亿元,按照检验收入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10%的经验推算,2016年我国医学检验市场规模约为2650亿元,医学检验实验室渗透率(占比)约为4.5%。
如果以2016年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为基数,比照美国35%的渗透率,我国医学检验市场则至少拥有928亿元的理论空间。
相较于海外市场,我国医学检验中心的起步晚了半个多世纪。不过,起步后政策鼓励趋向明显,并且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首次对医学检验所的注册资金、人员配置、房屋设施等做出。政策利好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2009年以后,国内医学检验机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医学检验所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并且只接收医疗机构提供的标本,不接诊患者。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意见》,首次提出 “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检查检验结果医疗机构互认,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
2013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共包括1462项检验项目。其中,临床体液、血液专业360项,临床化学检验专业347项,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458项,临床微生物学专业152项,临床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专业145项。
2016年1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在2009年政策基础上进行更新,将审批权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下放至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再次强调“逐步推进医疗机构与医学检验实验室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更加明确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为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径;指出“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并且在服务对象方面不再“不接诊患者”。(详情请参见本系列报道第一篇:《市场价值攀升 10类第三方医疗机构会是谁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