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成活率只有10%,也就意味着100个人进了用人单位,最终留下的只有10个,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企业最怕的就是像这样,他们付出了大代价,最后都流失而得不到什么回报。一些企业甚至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搏!
随着新一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大战的开战,高校就业指导处的老师们纷纷铆足了劲,想尽法子帮助学生落实就业单位。“你先到这个企业挂个名,稍后再做别的选择这样的话语成为各高校老师们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常用语。
然而,高校的做法却让用人单位“很受伤”。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高校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让用人单位感到后怕,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一些的用人单位甚至做出“用应届毕业生”的决定。另有单位则用“又爱又恨”恰当地表示他们录用毕业生时的感受。一用人单位说“高校这是把自己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责任推给了企业,推给了社会,推给了学生本人,这是高校的严重失职!”
某知名高校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去年师姐因为没有找到心水单位就提出暂缓就业,但学校却将她录入了“”,每天都要打电话,催促她快些找个单位落下脚,老师的说法是她的不紧不慢的做拖了学校就业率的后腿!那段时间,师姐和那些“”同学天天都要受到“轰炸”,最终,找父母的的一个朋友帮忙,到某私营企业挂了个名,但事先声明,绝不到单位工作一天!
该同学幽幽地说,师姐的命运,如今又落到了他们这批即将毕业的学生身上,快些找个工作把自己嫁出去,成为大学生们十分忧虑的问题,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清楚自己要到的单位究竟适不适合自己,但也无可奈何地先进去再说,我们可不想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
众多知名高校就业处的老师们向记者坦承,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确成为高校目前推动学生就业的有力方式。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高校来年招生的招牌菜,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张名片,作为门面,高校大多给就业办下了硬任务,而先就业后择业则不失为一个有效方式,既不拖学校后腿,又让学生较早走入社会接受锻炼。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大多心态较高,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扎实地社会,对缓解就业压力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毕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漂在社会,对整个社会有弊而无利。
许多毕业后的大学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实际就业与自己职业理想相差甚远,收入也与期望值有较大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上海世博人才培训中心主任严裕民认为,缺少必要的就业前的职业规划,缺少对职场的前瞻,因此造成了很多职场新人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有了职业失落感。严裕民强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为将来的求职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