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知识存量。人们对所要创新制度认识的不断进步,将会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社会科学和相关职业知识的进步,会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现有的知识存量能提供一个有关制度、各种可能的制度安排及其功效的详尽透彻的知识,这将为制度创新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为其进行制度创新决策,特别是具体选择何种制度时提供帮助。知识存量对制度安排的影响,还表现在制度的推行方面。如果在推行过程中,各执业人员或被约束人员具有与制度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必将降低新制度被采纳、应用的阻力,制度执行成本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融合,人们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关注和认知使得知识存量已经足够具备。
4.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关生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主流的意识形态经常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首先,在制度选择上,意识形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思的论述,在借助、司法程序进行资源配置的决策方面,意识形态起着支配作用。当立法者、管制者和行政执行机构面临众多选择时,意识形态便成为决定性因素。其次,当一种制度选择完成后,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能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而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则会增加制度的运行成本。当然,意识形态本身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也会因外部各种情况而改变。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制度均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体系制定的主要思是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并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基于这个出发点,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计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所得税会计、股权激励、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和资产处置、合并报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在许多重大会计处理的理论上有一定创新,而且核算方法也更加完善和合理。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规范制约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同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会计业务处理都只进行了原则性的,相当多的内容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残值和弃置费用、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运用等等。而且,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许多内容引进了现代财务理论,确立了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法和资产计价理论,如在延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残值和弃置价值的估计、延期收款的经济业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等,都大量采用时间价值和资产计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