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认为,中国特(超)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风险形势总体上趋于平稳并有所降低,但是所面临的一些公共安全风险有进一步更新与升级的趋势。不同城市各自面临不同的突出问题,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相对来说,空间和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基本都存在公共安全风险预防机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问题,普遍存在风险管理体制的碎片化与缺乏协调问题。此外,基层人力资源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储备不足、过度依赖运动式治理、与的风险交流与教育不足等,成为制约城市风险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多个领域的系统研究,课题组提出了“风险预防——风险管理——风险应对——风险沟通”的安全治理闭环系统。课题组提出了提升城市风险治理的对策,认为城市应重视风险预防,强化间协调与协同治理,加强资源投入和能力提升,重视风险沟通与教育,积极推动“互联网+风险治理”。
课题组李东泉副教授介绍了《围墙与安全:推行街区制的挑战与对策》的分报告,总结了居住格局对城市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打开小区的可行性方案。2016年以来国家提倡逐步打开封闭住宅小区,推行街区制,但是社会对此充满争议。课题组对三个有代表性的小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不支持所在小区拆掉围墙或栅栏。特别是封闭小区的居民,超过九成都表示强烈反对。但是,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小区是否有围墙,同居民的安全感并无直接关系。越是封闭的小区,居民的安全感越差。反之,越是的小区,居民的安全感越强。当前打开小区面临居民认识不足、空间、制度制约等许多障碍,课题组应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推动小区逐步打开并实现式的社区治理。
课题组杨宏山教授介绍了分报告《整体治理: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机制创新》。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存在整体性欠缺的问题,使风险隐患拼出,不得不忙于“救火”。中国有多个部门涉及城市风险治理,存在严重的部门主义与信息碎片化问题,难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联动需求、协同需求和预警需求,市民对公共安全的期望与治理能力存在差距。课题组对美国和新加坡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构建了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治理机制。课题组认为,中国城市应整合热线,开发互动平台,便于参与,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公共安全预警能力,推进属地化管理,完善绩效评估机制,识别跨部门协调需求凸显的领域,推进机构重组与整合,提升协同治理和整体治理能力。
与会专家对该课题的研究报告进行点评,认为研究报告有助于深化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特(超)大城市风险治理的整体认识,并为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政策。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