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金融主成分及因子分析,由因子载荷矩阵可知首先,公因子F1在金融机构年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贷款总额、保费收入、上市公司数、证券市场年交易额、资本形成额、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上的载荷值都较大,可称为金融发展水平.其次,F2公因子在县以及县以下万人金融机构覆盖度的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纳入纠正了以往只注重省均金融发展水平,忽视城乡金融差异的倾向,而城乡金融的协调联动显然是中观金融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再次,综合得分F为将各因子得分以其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之和F等于(F1×70.509F2×14.666)85.175.由此,可以得出各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河南省排名第12位,在中部6省中,河南省金融发展状况最优,但是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0.109).河南省F1为0.07,F2为0.97,说明其金融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失调,农村金融成长滞后的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势必影响其未来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河南省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资本形成额不足,对外力度,成为金融协调的短板,而其他指标均领先于中部区,且位列全国前10位.从各项具体指标来看,河南省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及保费收入均高于中部各省平均水平,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接近省均值,而国际金融机构指数和证券化比率则同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金融协调是大金融各分力的耦合,各个分力要素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区域的小金融.模糊曲线法量化分析显示,经济力、力、设施力、劳动力、科技力、聚集力、文化力和力对小金融的贡献弹性依次为0.金融协调是大金融各分力的耦合,各个分力要素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区域的小金融.模糊曲线法量化分析显示,经济力、力、设施力、劳动力、科技力、聚集力、文化力和力对小金融的贡献弹性依次为0.
315、0.487、0.709、0.280、0.629、0.074、0.442和0.127,均为正向贡献.河南省这8项分力依次排名为第13、15、27、11、14、26、9和第5位.315、0.487、0.709、0.280、0.629、0.074、0.442和0.127,均为正向贡献.河南省这8项分力依次排名为第13、15、27、11、14、26、9和第5位.
金融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外的一切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从经济力指标来看,河南省P总量和P年均增长率指标领先,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和良发展态势,其区生产总值已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087.其P年均增长率高于、广东,却落后于中部的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河南省则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项分力指标只得到0.644分,可见,河南省在经济发展总量相对领先而人均相对落后.就力,河南省综合度为0.486,远高于中部其他5个省份,但是其实际利用外资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021,可见河南以后发展的重点是做好对内,关键加强对外.河南的设施力排名全国第27位,这是因为河南省普及率、网络普及率还相对落后于其他省份,非国有企业的比重过低,行政干预过多.内部金融设施力和外部金融设施力的长期滞后,必将成为影响河南金融成长的短板,因此,河南省需要进一步提高普及率、网络普及率,发展非国有经济,完善对外金融交往基础设施,加强的监管效率.从各主成分的分值来看,河南的劳动力平均文化水平得分相对落后,为0.563,从业人数总量相对稳定(0.942),从业人数增加率较低(0.326),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省仍然需要提升劳动力素质,同时该省金融业发展空间仍然需要拓展,充分发挥金融的就业效应.从科技力指标来看,第一主成分(科技活动人员、研发投入指数、高科技产业综合指数、专利授权数量、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得分为0.127,表明其科技存量与效果不佳;第二主成分(R&D经费投入强度、技术市场成交额)得分为0.386,说明科技投入强度不足;第三主成分(风险投资)为0.029,显示其科技潜力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聚集力指标来看,河南省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数目和增长得分较高,表明其具备较强的区域向心吸引力,但其产业聚集情况、人口增长率及人口总量指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力主要从居民的投资意识、就业取向等来.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有所,个体经济稳步增长,但是私营经济比重偏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滞后,因此河南省的文化建设亟待加强,致力于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从力指标来看,河南省该项指标得分为0.595,经济和交通便利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单位P能耗过高,超出的可承载能力.因而河南应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完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